第一百七十章關於世界大戰的總結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一百七十章、關於世界大戰的總結報告(上)《關於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戰對地球人類社會造成的損傷的初步調查報告》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戰損失清算調查委員會,1950年4月提前言從1939年9月1到1949年10月10,持續了十年零四十天的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大事件,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漫長,最烈,最血腥的衝突之一。這十年之間,各方軍隊彼此廝殺的戰場幾乎遍佈全球,包括號稱永久中立的瑞士,在第一次大戰中遠離戰亂的美國和加拿大,乃至於常年與世無爭的黑非洲和拉丁美洲。只有南極洲的冰雪世界,在這十年之間總算是沒有受到戰火和硝煙的汙染。

這一系列規模空前的慘烈戰事,殃及了全球絕大多數人口,在造成了難以統計的巨大生命財產損失的同時,還造成了全球政治經濟版圖的顛覆變化,甚至對地球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不能忽視的深刻衝擊。由於大量使用了包括核武器在內的各種新型大威力武器,這兩次世界大戰對地球的毀滅效果堪稱是空前絕後。

除了戰爭本身的破壞之外,三戰期間的冰島火山大噴發及其造成的全球異常低溫氣候,還有隨之而來的農產品大面積絕收和全球大饑荒,也是這十年間導致全球人類文明社會遭遇摧殘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這綿延十年的慘烈戰爭之中,全世界人口從二十二億降低到了十二億,其毀滅的後果遠遠勝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許多較小的國家和民族,甚至在戰爭之中被直接抹掉了。在戰後的多極格局之中,蘇聯、中國和本在大戰之中實力相對增長,最終成為了主宰戰後格局的主要力量。而資本主義世界的原核心——西歐和北美,則在世界大戰之中遭遇了毀滅打擊,實力和影響力幾乎清零,甚至已經很難維持自身的存在。

與此同時,作為戰前資本主義世界的遺留物,擺脫不列顛帝國統治的南非當局,同樣通過十年戰爭和原歐美資本主義世界的大毀滅,來了屬於自己的大發展,並且成為了戰後秩序的重要得益者之一。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之內,這個在世界大戰之中擺脫了殖民地身份的非洲國家,將會成為全世界資本主義世界的最後堡壘。就如同古羅馬帝國崩潰之後遺留的拜占庭帝國一樣,成為舊世界的最後遺產。

從本質上說,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源,依然是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和人類發展道路上由資本主義發展方式引發的不平等和其他危機不斷積累的結果。在大戰落幕之後,雖然仍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但誘發大戰的最主要因素,即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和國際不平等這兩大問題,已經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緩解。

在此,委員會據目前已獲得的資料,對十年大戰給人類文明世界造成的創傷和毀滅,作出了一個較為略的總結。而更加細和準確的數據,還有待進一步調查和統計之後才能得出結論。

一、歐洲跟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作為當今世界文明中心的歐洲大陸,也成為了隨後兩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並且遭受了包括大規模核爆和持續饑荒在內的,恐怖程度遠遠勝過一戰的慘烈浩劫。當上述這一切宛如煉獄的災難全部結束之後,歐洲文明的燈光縱然不能說是完全黯淡,至少也已經熄滅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作為昔歐洲第一強國的英國本土(僅包括大不列顛島上的蘇格蘭、英格蘭、威爾士三地,被愛爾蘭收回的北愛爾蘭地區不算在內),是大戰之中全歐洲承受了最多的核爆,被摧殘得最嚴重的地區。雖然二戰時期的不列顛空戰,僅僅對這個國家造成了輕微的損失。但在接下來的三戰之中,英國全境幾乎所有十萬人以上規模的城市,都在三戰初期的核打擊遭到毀滅。少數倖存下來的中小城市,在接下來的戰爭歲月裡,因為不列顛農業連續三年幾乎絕收,還有海外貿易停擺而導致的糧食供應危機,也相繼在騷亂和動盪中被廢棄。

當持續十年的世界大戰正式宣告落幕之後,整個大不列顛島上,已經不再有能夠被稱之為“政府”的存在。據紅軍偵察部隊的報告和航空拍攝的照片分析,目前的大不列顛島在相當程度上恢復到了蠻荒狀態,已經找不到任何存留一萬以上人口的聚居地,百分之九十八的耕地被拋荒,工礦業基本徹底毀滅。

戰前僅僅在本土就擁有四千六百萬人口的英國,如今在大不列顛島上只剩下了一百二十萬到一百五十萬的倖存者,主要分佈在英格蘭南部的沿海地區,依靠屢次被天災打擊、產量極不穩定的原始種植業和海洋漁業為生。而在英國的內陸,倖存者只能依靠狩獵、採集野生植物、畜牧業勉強度,幾乎成了野人。

但是,冰島火山噴發造成的全球異常低溫氣候,同樣嚴重干擾了大西洋暖的正常運轉,導致在災情最嚴重的四七年、四八年之中,北大西洋海域的漁業捕撈量,一下子驟減了百分之九十以上,使得英國漁民在這幾年裡的生活同樣極為艱難,大規模餓死的情況時常出現,許多漁港和漁村在戰後都變得空無一人。

據斯大林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目前的英國“已經不再具備資格作為一個國家而存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這個島嶼將會取代西伯利亞,成為蘇維埃祖國安置各種罪犯和壞分子的放地。中央目前已經啟動第一個放計劃,準備從紅軍近年來作戰的土耳其、阿富汗、伊朗,以及蘇聯國內在二戰期間爆發過叛亂的高加索地區,還有國內的幾個重罪犯懲戒營裡,放五十萬階級敵人到大不列顛島上去。同時,紅軍和各國友軍在戰爭時期俘獲的十五萬名黑人戰俘,由於南非白人當局拒絕接受遣返的緣故,也被釋放到了英國本土。此外,那些要求返鄉的英國白人戰俘,還有無處釋放的印度戰俘,同樣正在陸續遣返回大不列顛島的途中。

除此之外,基於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利益共享原則,克里姆林宮還決定針對全世界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開放向大不列顛島放死刑犯、重罪犯和政治犯的權力。但是,似乎是由於時間和路程的關係,目前整個歐洲只有法國政府向不列顛放了一百多名觸犯嚴重盜竊罪的吉普賽人。總之,有理由相信,在短時間內獲得瞭如此大批量的人力資源補充之後,不列顛的全面荒廢狀況將會迅速得到扭轉,再一次被人類開發起來。

社會科學院的同志還表示,目前這種狀態下的大不列顛島,已經成為了一個絕妙的世界人種博物館,一個觀察各個不同信仰、不同語言、不同膚的諸多民族,在雜居情況下能否實現和睦共處、互相融合的社會科學實驗基地。該實驗顯示出的結果,對全世界各國的未來建設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借鑑和指導意義。

另外,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五,曾向克里姆林宮正式提出申請,希望能夠在大不列顛島上獲得一塊土地,建立一個猶太自治城邦,用於安置那些習慣了歐洲的生活,不適應巴勒斯坦嚴酷氣候的猶太人。對此,克里姆林宮在研究考慮之後表示,可以把英格蘭的約克郡劃給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建立一個自由市。但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更希望獲得輻汙染較少的康沃爾半島,目前該問題仍在反覆磋商之中。

作為英國的鄰居,愛爾蘭雖然躲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之中依舊受創慘重。地面戰爭的破壞,原子彈的核打擊,氣候異常導致的糧食絕收,還有海洋漁業的大幅度減產…英國人在這幾年經受的各種浩劫,愛爾蘭差不多同樣也經受了一遍。等到戰爭最終結束的時候,即使算上了新收復的北愛爾蘭地區人口,愛爾蘭全國的總人口依然減少到了二百萬左右,而且至少有超過一半的倖存者存在著營養不良。

但無論如何,在戰爭時期的愛爾蘭,至少有一個政府能夠調配資源、避免費、組織生產自救運動,並且能夠從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進口一些食品和爭取少量援助。相比於同一時期完全陷入孤立鎖國和無政府狀態的英國,愛爾蘭的情況還是要好得多。到一九四九年的時候,愛爾蘭已經初步恢復了農業和畜牧業的生產,並且重建了覆蓋所有國民的食品配給制度,基本可以保證國民不再大規模地被餓死。

按照克里姆林宮的戰後規劃,中央將大不列顛島的威爾士地區劃歸愛爾蘭負責佔領和管理。但由於愛爾蘭當局的財政極度窘迫,國內百廢待興,這一佔領計劃目前依舊停留於紙面,愛爾蘭軍隊僅僅在馬恩島和威爾士西南部的米爾福德港分別象徵地駐紮了一個營,然後大肆宣傳,以此來稍稍提振民心和士氣。

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這三個低地國家,在戰爭之中同樣損失慘重,著名的荷蘭攔海大堤被炸開,水都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遭遇核爆。六百萬人死於戰亂、核爆和饑荒,四百萬人被迫遷移到西伯利亞。雖然如今已經進入了戰後重建階段,但光是在荷蘭就有至少四萬公頃的耕地、牧場被海水浸沒和鹽鹼化,此外還有一部分土地遭受核汙染,農田水利設施遭到毀滅的破壞。因此戰後的農牧業恢復生產工作也是阻力重重,即使在疏散和遷徙瞭如此之多的人口之後,低地國家迄今的食品自給率依然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

作為跟英國並駕齊驅的老牌資本主義殖民強國,法蘭西共和國在經歷了十年戰爭和革命,以及兩年多的災荒之後,國內總人口從戰前的四千一百萬跌落到了大約兩千一百萬,一百多萬人逃亡南非和美洲,三百多萬人遷徙到了西伯利亞。包括首都巴黎,重要海港波爾多、馬賽和土倫在內的一系列大城市被夷為平地。全國工農業生產陷入崩潰,鐵路、航運、通訊幾乎完全停擺。地方上普遍匪徒四起、民遍地、治安崩壞。社會主義法國的臨時政府目前滯留於意法邊境的尼斯城,僅能勉強對全國大約百分之三十的領土進行有效統治,其餘地區豪強林立、軍閥混戰,儼然一副中世紀領主割據的模樣,戰後重建工作迄今舉步維艱。

西班牙和葡萄牙沒有參加二戰,三戰的硝煙烽火也僅僅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瀰漫了很短一段時間。但問題是,西班牙在二戰爆發之前,就已經經歷了一場極端殘酷的內戰,被形容為“半個西班牙已經死了,殺死它的是另外半個西班牙”之後在三戰之中,西班牙又遭遇了馬德里核爆等慘劇,所以人口損失的比例依然相當巨大。按照統計,如果從西班牙內戰算起,截止到三戰結束,西班牙境內大約有一千三百萬人死於戰亂和饑荒,一百多萬人亡海外。葡萄牙經歷的戰爭時期比西班牙更加短暫,但由於里斯本核爆和全球異常低溫氣候接踵而至,醞釀之中的新政權尚未建立便已產瓦解,使得這個國家有整整兩年時間處於無政府的混亂狀態。在此期間,大約有兩百萬葡萄牙人出逃海外或死於戰亂。目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全國新政府,已經分別在格拉納達和波爾圖成立,國內秩序也初步得到穩定,但戰後重建的道路依然十分漫長。

在歐洲各個傳統強國之中,意大利在這十年戰亂之中的損失算是最輕微的。但也有六百萬意大利人在此期間戰死或死於嚴寒和饑荒,一百多人逃亡海外,另外一百多人遷徙到西伯利亞生活。意大利國內的公路鐵路通一直到一九四九年秋天,也就是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夕才初步修復。而該國的工業生產依然處於大規模的破產倒閉狀態,農業倒是基本恢復了正常,到一九四九年秋天之時,已經有能力向國外出口少量食品。

曾經的永久中立國瑞士,雖然在二戰時期得以保持超然的中立地位,並且通過在戰雙方之間做生意而牟取了暴利。然而在接下來的三戰初期,因為其不自量力地企圖與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為敵,最終招致了毀滅的核打擊,首都伯爾尼和蘇黎世被核爆摧毀,逃到內瓦的瑞士政府被迫無條件投降。但不甘心失敗的瑞士頑固派,又繼續打著民族主義的旗號,妄圖以游擊戰爭的方式驅逐紅軍,並且確實促使了蘇聯紅軍的主動撤出:因為隨著戰線的推進,這片土地已經不再具備戰略價值,而其它的戰場更需要追加投放兵力。

但是,瑞士頑固派還沒來得及慶祝他們的所謂勝利,隨之而來的冰島火山大噴發和全球異常低溫氣候,就對這個素有“歐洲屋脊”之稱的高原國度施加了致命一擊。在連續兩個“無夏之年”的農牧業絕收和持續三年的大雪災之中,某些瑞士村鎮在大雪裡埋了整整三年都沒有融化,居民無處逃生,只能在自家的屋子裡餓死凍死。而其它瑞士人也必須面對著沒有燃料,沒有食物的絕望處境——瑞士的周邊鄰國也同樣處於毀滅的災荒之中,無法向瑞士提供富餘的燃料和農產品。更何況,瑞士的鐵路和公路系統早已徹底崩潰,即使能夠從國外花大價錢買到物資,也很難運進瑞士境內。最後,在蘇聯紅軍不堪承受游擊戰的騷擾,主動撤出瑞士國境之後,整個歐洲社會主義陣營都對瑞士進行了貿易封鎖。雖然依舊無法徹底杜絕某些非法商販的小規模走私,但在這個全歐洲都陷入饑饉的時代,瑞士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搞到足夠養活幾百萬人的糧食。

就這樣,內瓦的偽瑞士政府最終在叛亂和騷動之中被顛覆,全世界紅十字會總部的所在地,在這個殘酷的時代連自己都救不了。當三戰結束的時候,瑞士已經損失了大約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全境陷入無政府狀態,在歐洲各國之中,下場之悽慘僅次於英國。對於接下來是否還承認瑞士的國家地位,亦或是跟大不列顛島一樣,將其作為全歐洲乃至於全世界公用的罪犯放地,目前社會主義陣營各國還在商討和協調之中。

作為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中歐的德國承受了戰敗的可怕反噬。當柏林陷落,納粹政權覆滅之際,整個德國已經損失了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鐵路、公路、工廠、港口全數被破壞殆盡。之後,雖然德國的社會主義新政府並沒有真正地出兵參加過第三次世界大戰,但美國戰略空軍的核爆和轟炸卻依然沒有放過這個早已滿目瘡痍的國度。接下來的全球低溫異常氣候,又給了尚未恢復元氣的德國農業以致命一擊。

到一九四九年的秋天,在戰前曾經擁有六千六百萬人口的德國,共計有兩千兩百萬人死於戰爭和饑荒,一千萬人為謀生而遷徙到了中亞和西伯利亞。但是相對於德國那兩個老對手法國和英國的現狀,德國人在這十年毀滅浩劫之中的處境,相對來說還不算是特別慘的,大約只能說是相當於全球平均水平。

作為耳曼人統治的另一個國家,奧地利在二戰之中同樣遭受了巨大的破壞,到了三戰時期又捱了核爆,之後的全球異常低溫氣候,或者說“無夏之年”同樣給希特勒的故鄉帶來了可怕的災難。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