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歐陸變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貓貓看書,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毫無疑問“黎留”級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列艦。
受設計能力、以及法國海軍的戰術思想影響“黎留”級基本上就是“敦刻爾克”級的放大版,比如兩座四聯裝主炮炮塔都置於艦橋前方,三座三聯裝副炮炮塔位於後方,艦橋與煙囪等上層建築集中佈置在艦體〖中〗央稍微靠後一點的位置上。在主炮口徑上,法國海軍沒有追隨
,而是直接盯住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在得知“俾斯麥”級戰列艦依然配備的是三百八十毫米口徑主炮後,法國海軍就為“黎
留”級選擇了相同口徑的主炮,而且在數量上也與“俾斯麥”級一樣。
當然“黎留”級也有著極為鮮明的特點。
嚴格說來,法國海軍也是“兩洋海軍”即其大西洋艦隊與地中海艦隊被隔開,得考慮在兩個方向上作戰。與美國海軍不同的是,地中海不是大洋,只是夾在亞歐非大陸之間的陸間海。如此一來,法國海軍對戰艦的續航力就沒有太大的要求,只對戰艦的航速,即在兩個戰場上轉移的速度有較高的要求。
受此影響“黎留”級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快速戰列艦,其最高航速接近三十節。
問題是“黎留”級對法國的工業實力與造船能力來說,確實太高了一點。
“黎留”號在一九三五年就開工建造,直到一九三九年才下水,到一九四零年才完成舾裝。
“讓一巴爾”號在一九三六年開工,在一九四零年下水,到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時候都沒建成。
“克萊蒙稜”號受經費不足影響,一直拖到一九三九年才開工,結果還沒離開船臺就成了德軍的戰利品。後來,這艘戰艦由德意志第二帝國建成,成為了帝國海軍手中的利器。
顯然,法國海軍的野心大於實際能力。
大概是對法國的情況瞭如指掌,所以法國海軍的擴充行動,並沒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造成太大影響。
有趣的是,真正受到影響的是意大利海軍。
做為戰勝國,意大利卻沒有在戰後成為世界大國。一是意大利參戰的似乎件太晚了,二是在參戰之前與德意志第二帝國討價還價的次數太多,三是意大利本身的工業實力就遠不如其他歐洲強國。
戰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與意大利的關係一度疏遠。
在一九二九年之前,意大利甚至較為傾白英美集團。
只是,一九二九年的經濟危機,改變了意大利的政治立場。
在歐陸強國中,意大利與美國的經濟往來最為密切,甚至不亞於英國,因此意大利在經濟危機中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
一九二九年底,獨裁者墨索里尼上臺,意大利的政治秩序被徹底顛覆了。
次年,墨索里尼為了轉移國內矛盾,發動了入侵埃俄比亞的戰爭。
這個時候,大概是對意大利的獨裁政治極為反,英美不但沒有在國聯支持意大利,反而帶頭開始對意大利進行經濟制裁。比如,美國在意軍入侵埃
俄比亞之後,就宣佈不再向意大利出口石油。
受到英美製裁,墨索里尼別無選擇,只能向德意志第二帝國求援。
有趣的是,德皇對意大利也不是很興趣。只是,德皇沒有讓帝國制裁意大利,但是也沒有明著幫助意大利,只是准許意大利從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控制的羅馬尼亞等地進口急需的石油。
僅次一舉,意大利就再次成為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忠實盟友”當然,意大利靠攏德意志第二帝國,也與法國有關。
要知道,英國皇家海軍退出地中海之後,意大利就把自己當成了地中海的主人,而在這個陸間海里能夠挑戰意大利的,也就只有法國。
英美積極拉攏法國,自然讓意大利倒向德意志第二帝國。
顯然,法國擴充海軍,也讓意大利別無選擇。
一九三四年,在“黎留”級開工之前,意大利海軍就開工建造了兩艘“維托里奧一維內託”級戰列艦。
單從火力、防護與速度上講“維托里奧一維內託”級絕對是當時最強大的戰列艦。
這種配備了九門三百八十一毫米主炮的戰列艦,不但擁有最高三十節的航速,還擁有三百五十毫米厚的主裝甲帶。要知道,晚一年開工建造的“黎留”級的主裝甲帶厚度只有三百三十毫米,最高速度也稍微低一些。
只不過,意大利海軍也遇到了與法國海軍相似的同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