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5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九十一章不堪一擊城中被驅趕的朝鮮百姓未等衝出城牆,十幾發炮彈便已準確的落在了那十幾米長的豁口上,近千名聚在一起的朝鮮百姓連遼東軍的樣子還沒看到便已失去了命。祖澤沛更是得勢不繞人,馬上令火炮一點點抬高
角,向城後作延伸
擊,只打得後面的近十萬朝鮮百姓和朝鮮軍卒血
橫飛,城牆豁口處已成了朝鮮軍民的墳墓。
祖澤沛仗着彈藥充足,整整進行了一個時辰的炮擊,東城牆被炸塌了近百米,城內千米以內化為平地,五里以內基本無人敢站,若是與遼東軍面對面相搏,這些人也許不怕還能鼓起勇氣,拼殺一番,可像現在這樣,連敵人的影都還沒見到,便已丟了命,實在是不值。所有幸存的朝鮮軍民都撤得遠遠的,生怕從天而降的炮彈收去了自己的
命。就算朝鮮王知道了這一情況,也是無可奈何,全城被圍,城內軍民本就人心不穩,若是讓軍民再作無畏的犧牲,恐有兵變之憂。當祖澤沛得知其餘三面城牆都未取得進展時,哈哈大笑,對身邊人道:“沒想到咱們海軍不僅是海上的霸主,就是這陸戰也是無人能敵。此戰之後,我倒要看看,還有誰敢再嘲笑老子。傳我命令,全軍攻城,若是咱們能拿下這光州城,咱們今後便可揚眉吐氣,回到遼東,咱們個個都是英雄!”萬餘海軍聽後吼叫着衝向城牆。此時光州城東城牆已不能再稱之為城牆,正面百餘米全部被毀,只有點點彈坑及片片血跡向人們述説着剛才炮擊的猛烈。周圍
本沒有朝鮮軍的存在,這萬餘遼東海軍如入無人之境般衝入光州城。衝入城中半天才遇到了奉命趕來的千餘朝鮮軍。萬餘士氣正旺的遼東海軍如下山猛虎般,轉眼便將眼前這千餘朝鮮軍全部殲滅,興奮之下,竟忘了留俘虜。朝鮮軍剛才為躲避遼東火炮。四散而去,此時朝鮮王想要馬上將他們集中起來對抗遼東軍
本不可能。朝鮮軍只能是分批趕來,卻正犯了兵加大忌,應了添薪戰術。
如果一下子有幾萬朝鮮軍趕來,僅有萬餘的遼東軍也許還會被迫列陣防守,可如今朝鮮軍都是幾千人一股梯次而上。正可讓遼東軍充分發揮火力優勢,不到半個時辰已殲滅了七八股朝鮮軍,打死打傷朝鮮軍近四萬人,而遼東軍自己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朝鮮軍這時才警醒過來,停止了攻擊,將僅剩下地三萬餘軍卒集中起來,又派人四處搜索百姓,將他們驅趕到戰場上來。朝鮮王也將其最後的底牌,一萬騎兵派了上來。以求一舉擊潰這萬餘遼東軍。可當四萬朝鮮軍驅趕着幾萬朝鮮百姓衝上戰場時。才發現那十幾門火炮竟被推進了城,已列陣而待,萬餘遼東海軍將士將十幾門火炮圍在中間,想要攻擊這十幾門火炮必須得先將眼前這萬餘全副武裝的遼東軍消滅才行。朝鮮軍雖然明知遼東軍戰力極強。可朝鮮王的命令卻也無人敢違,而且若是光州失守,朝鮮怕是真的要被滅國了,這些朝鮮軍民也是不甘當這亡國奴。近十萬朝鮮軍民硬着頭皮向遼東軍發起了進攻。
最先衝上來的當然是那些朝鮮百姓,在朝鮮將官看來。這些四處逃來地百姓達四萬多人,就算不能衝入遼東軍陣營,也可大量消耗遼東軍的彈藥。這些朝鮮百姓面對自己身後的刀槍,只能向遼東軍發起自殺般的進攻,可沒想到,從四面八方擁向遼東軍的朝鮮百姓剛剛衝到距遼東軍百餘米的位置,只聽得自己身邊爆炸聲不斷響起,無數百姓被炸到了半空中,落地時卻已斷為兩段,無數彈片更是四處橫飛,威力之大,直飛出幾十米之遠,就算在後面壓陣的朝鮮軍也死傷大片。可再看遼東軍中的火炮卻偏偏一點動靜沒有。原來剛才祖澤沛見朝鮮軍停止了攻擊,便知不好,那朝鮮王定是在調集軍馬。要知光州城中可有近百萬朝鮮軍民,除去嚴守其他城門的三十萬軍民,朝鮮王起碼還可調動幾十萬人來圍攻自己,僅憑自己這萬餘人,就算把彈藥打光恐怕也無法將這幾十萬人全部殲滅。而火炮威力固然是大,可僅有十幾門火炮在面對十萬敵軍進攻時,恐怕不等發上兩炮,敵軍便已衝到近前。好在自己彈藥充足,祖澤沛便命火炮手將大部分炮彈臨時改裝為地雷,趁着朝鮮軍整軍地時間,將這些地雷埋在了自己周圍千米範圍內。剛才見朝鮮百姓衝得兇狠,祖澤沛令人引爆四周幾百枚地雷,只炸得這些朝鮮百姓死傷無數,剩下地朝鮮百姓再也不敢繼續衝擊遼東軍,就算被自己人殺死,起碼還能落個全屍,可死在這些遼東軍手下,竟是粉身碎骨。
這時遼東陣中的火炮也開始發威,一枚枚炮彈準確的落在後面的朝鮮軍中。這些被臨時聚集起來地朝鮮軍,大部分還是半天前從東門撤出的軍卒,先前便已見識過遼東火炮的威力,此時這要命的炮彈就落在自己身邊,那個不怕。而且這四萬大軍中,又有一大半是剛剛放下鋤頭,臨時徵招的民壯,何時見過這等殘酷地戰爭。許多朝鮮軍卒未等炮彈落向自己,便已被嚇得四散而逃。而這時逃回來的朝鮮百姓又一頭撞進朝鮮大軍,使得朝鮮軍陣營更加混亂。許多朝鮮將領想要約束自己手下軍卒,可他們自己都是兩腿發軟,那裏還能管得住這些軍卒。遼東軍四周三萬朝鮮軍竟然未等與遼東軍接戰便已潰敗,實在是讓人驚歎這些朝鮮軍的素質。不過也並不是所有朝鮮軍全部如此。這些敗軍沒跑出多遠,便被人攔了下來。只見一萬手執利刃的騎兵排着整齊的陣形,立於馬上。馬上騎士個個英武不凡,手中長槍大刀熠熠生輝。站在朝鮮敗軍身後的這一萬騎軍正是朝鮮王的最後底牌,他們也不虧是朝鮮王最為看重的力量,的確算得上是訓練有素,面對幾萬四散潰敗的軍民,絲毫不曾膽怯,依舊巍然不動。
只見其中一人大刀一揮,向着亂軍喝道:“擅退者—死!”隨即四周一萬騎兵同時齊聲應道:“擅退者,死!死!死!”喊話的不是別是人,正是原來的龍虎營副使趙如虎。不過因龍虎大營已全軍覆沒,正使死活不知,朝鮮王特令趙如虎續任正使一職,負責統率這一萬騎兵。敗兵被這一連三個死字嚇了一跳,不由自主的停下了腳步。這些人看看眼前的督陣騎軍,再看看身後萬餘遼東軍及那威嚴的火炮,不知該何去何從。遼東軍也看到數萬朝鮮軍民被攔了下來,心中暗驚,若是這些人轉過頭來,不顧生死衝向自己,雙拳難敵四手,亂拳打死老師父,自己武器雖然先進,可在這空地上既無地利,也難以抵擋五倍的敵軍的衝鋒。這時遼東陣中的火炮手王二愣子大罵了一聲:“狗孃養的高麗子,看老子炸死你們!”説完不管一邊驚立的遼東軍,自己抱起一枚炮彈填裝進了炮膛,對着幾里外正在喊話的趙如虎反覆瞄準了半天,一炮轟了過去。自古戰場上一個人改變戰局的歷史數不勝數,幾年前的吳三桂便是一個,年幼的吳三桂在寧遠城一炮炸傷了後金大汗,扭轉了整個戰局。今
王二楞子這一炮也不遑多讓,這一炮準確的落在趙如身邊不足三米處,爆炸的巨大威力將毫無防備的趙如虎整個炸到了半空中,十幾枚彈片已將其打穿。未等其落地,便已口吐鮮血,不醒人事。趙如虎身邊親衞也是損失慘重,十幾人倒在血泊之中不知生死。
祖澤沛被這突如其來的一炮也是一驚,不過他馬上清醒過來,看着不遠處驚慌失措地朝鮮敗軍。猛的拔出間戰刀,猛的一揮,喝道:“建功立業就在今
!隨我衝啊!”説完自己率先向着幾萬敗軍衝去。看着己方大將被遼東軍一炮擊斃,就連那一萬訓練有素的騎兵也心有餘悸,幾萬敗退的朝鮮軍民更加不堪,又看到遼東軍如洪水猛獸一般向自己衝來,他們再也沒有了反抗之心,哄的一下子向着騎兵衝了過去,此時地他們已經望了什麼親友之仇、滅國之恨。他們只是一羣相要逃得
命的可憐蟲而已。沒有趙如虎。這些朝鮮騎兵面對幾萬敗軍也不知該如何是好,沒等他們想出對策,這幾萬敗軍已衝到他們眼前,這些騎兵轉眼即被密密麻麻的人羣
沒。絲毫不能阻攔半分。祖澤沛趁機率大軍跟在朝鮮敗軍身後不斷掩殺。這些只知逃命的敗軍如同無頭蒼蠅一般,四處亂撞,先是衝向了距此最近的北門,妄想從北門逃出光州城。可未等衝到城門,便聽到城外的喊殺聲。方知這裏竟也有遼東軍,只好轉頭又向西門跑去。
這些敗軍在北門紮了一頭,轉身便逃卻不要緊,卻將北門正在苦苦堅持的幾萬時鮮鮮軍嚇了一逃,暗道難道光州城已經被遼東軍攻破了?正在他們疑惑之間,卻見無數遼江軍衝殺而至,祖澤沛看到這裏戰鬥還未結束,馬上命一營二營隨自己從內向外猛攻,而三營、四營則繼續追擊朝鮮敗軍。看到城內竟有幾千遼東軍攻來,吳三桂立刻下令全軍發起總攻,他自己也率領着身邊百餘名親衞殺上了戰場。城外本來便已落了下風的朝鮮軍在遼東軍內外夾擊之下,緊繃的神終於斷裂,也不知是那個最先放下了手中兵器掉頭就跑,在不到一刻鐘地時間裏,三萬多朝鮮軍民竟四散而逃,雙方苦戰了半
地戰場上只剩下那三千倖存的朝鮮百姓。吳三桂手中兵力有限,實在是無法追擊這些敗軍,會合了祖澤遠後,命祖澤遠率軍支援南門,而自己卻率吳三輔及兩萬大軍直奔城中的城主府,是到了該會會朝鮮王的時侯了。光州城作為朝鮮有數地大城,城主地位崇高,城主府更是佔地甚廣,竟有上百萬平米。除去四面城門駐守的朝鮮軍民外,還有五萬從各地聚集來的朝鮮軍駐守在這城主府當中。城主府四面圍牆內裏三層、外三層,站滿了手執刀箭的朝鮮軍。
看着防守嚴密的城主府,吳三桂也緊皺眉頭,若不是自己手下火炮彈藥已經用過,只要幾炮便可轟塌這尺餘厚地城牆。可現在吳三桂卻不敢下令強攻。不論是自己三千親衞騎兵,還是吳三輔所率的步兵三團,在經過半的苦戰後,此時都已有些勞累,若是強攻,損失必然不小。不過好在這座城主府已是朝鮮王最後的安身之所,也不怕他再逃到天上去。吳三桂看着牆內目光閃爍的朝鮮軍,便知他們
本不敢出府與自己
戰,索
下令吳三輔派人將城主府四面團團圍住,就地設置陣地,待其他幾路兵馬趕來再攻不遲。想來各團總能剩些炮彈吧,只要有了火炮,這座區區城主府還不是手到擒來。半個時辰後,祖澤沛、何可剛、王順先後趕到城主府外圍,眾將會合到一起後,除了祖澤沛卻是個個有些面
紅。吳三桂不用問也明白,這些步兵團將領從未將海軍放在眼中,未曾意識到海軍的重要
,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才是戰場上的王者,可這次攻城,卻被頑強的朝鮮軍阻於城外,若不是祖澤沛率軍來援,此戰還不知得拖到什麼時侯,傷亡恐怕也得再翻上一倍。此時面對祖澤沛當然會有些不好意思。吳三桂有心讓他們接受這次的教訓,這幾年這些步兵團太過依賴於先進的火器,對戰士的訓練也主要是集中在火器的訓練上,雖然自己反覆強調戰士個人素質的重要
,可這些人卻不放在心上,導致現在的新兵已是大大不如往
。而自海軍成立以來,不論步兵、騎兵,從上到下的大小將領從來都是把海軍當作自己的後備,若不是海軍每年為遼東貢獻上無數糧餉,海軍的地位恐怕還要低。
為了改變各團的這種現狀,吳三桂將各團團長、副團長叫到了一起。開始整整五分鐘時間,吳三桂一句話也不説,只是看着眾人。眾人開始還不知為何,片刻後卻一個個低下了頭,不敢再正視吳三桂的眼睛。看到眾人已經在開始反思自己的錯誤,吳三桂才開口道:“近幾年咱們遼東軍可以説是屢戰屢勝,在各團中驕傲自滿的情緒都不同程度存在,更可怕的是就連一些將領也自以為天下無敵。可事實卻在告訴我們,就連朝鮮這一區區彈丸小國,僅憑着一些手無寸鐵的百姓和一些只裝備了大刀和長矛,臨時徵召入伍的民壯也可以讓我們寸步難行、死傷慘重。你們都先説説各自傷亡多少。”眾人依言依次報出自己全團傷亡人數。何可剛二團傷亡三千餘人、吳三輔三團傷亡四千餘人,傷亡最多的王順,全團傷亡竟達近六千人,若不是祖澤沛及時趕到,王順的四團差一點被朝鮮擊敗。只有祖澤沛所率的部隊傷亡不過幾百人,比較之下,更讓這些步兵團將領們抬不起頭。海軍傷亡最小是因為他們有火炮掩護,而且一萬多海軍將士都是參軍兩年以上的老兵,每在大海上漂泊,無事可幹,自然是訓練為主,又時常常與各路海盜
戰,戰力自然是一
千里。而傷亡最大的四團成立不過一年,全團戰士大多都是從被滅的後金徵召而來。從未經過大戰,傷亡多些倒也是有情可原。不過此戰遼東軍傷亡竟已過萬,若是其他勢力能有如此成績,恐怕已是高興不已。可遼東軍卻高興不起來,當年平滅後金,遼東軍傷亡也不過幾萬而已。朝鮮與後金相比,實力連其十分之一都還不如,一戰之下,傷亡竟也過萬,看來遼東軍整體實力已有所退步。不過吳三桂心中明白,表面看來遼東軍戰力確是不如從前,可要知道此次入朝作戰,來的全是步兵,而遼東軍最
鋭的卻是騎兵一團、二團。加上短短几年中。遼東接連與後金、大明作戰,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許多都已陣亡,或是因傷退伍,現在各步兵團中。最開始參軍地老兵人數僅佔不到十分之一,大多都是班長、排長,入伍兩年以上的佔到十之三四,有一大半都是剛入伍不到兩年的新兵,能打到這種程度。在吳三桂心中已經非常滿意了。只要經過朝鮮之戰能夠存活下來的士卒,便都是經過血與火洗禮的合格戰士,戰力恐怕可以上升數倍。
只是為了壓制眼前這些人的驕傲情緒,吳三桂才不點破,反而繼續道:“想當年,咱們遼東軍剛剛成立之時,全軍僅依靠大刀長矛便可屢敗後金,可現在全軍都裝備上了火器,面對朝鮮卻也傷亡慘重,為何咱們武器先進了,大家反而卻好像不會打仗了?説到底,就是大家已沒有了當年地那股子衝勁,沒有了當年旋風狼騎的那股子狠勁!”別人也許不理解旋風狼騎所代表的意義,可祖澤沛、吳三輔等年輕將領,當年卻都是旋風狼騎的一員,回想起當年,自己可以僅憑百餘騎,便敢衝到後金幾萬大軍當中,那是何等氣魄,再想想現如今,自己好真的已找不到當年的覺,每次衝鋒陷陣,自己再也沒有第一個衝上戰場,只有等戰鬥將要結束時,自己才會率軍殺上,搶奪手下部將的戰功,真是想想都讓人覺得臉紅。吳三桂看着眾人漲紅的臉,知道自己的話已經起了作用,而且眼前都是聰明人,不需要再説下去了。
“好了,等朝鮮一戰結束後,全遼東將開展一次大練兵活動,大家都要好好準備,不要讓我失望,不要讓全遼東地百姓失望。至於海軍地問題,你們回去後也好好想想,要知道,全世界海洋的面積是陸地的25倍,要想在征服世界,首先便要征服海洋,海軍的作用可想而知,將來也許還要調步兵團充實到海軍當中,以增強海軍實力,你們若是再瞧不起海軍,便是在瞧不起你們自己。”聽了吳三桂地話,眾人頭低得更沉了,只有祖澤遠仰
抬頭,好像是一隻剛剛鬥勝了的小公雞。吳三桂一指祖澤遠笑罵道:“你得意什麼?還不快去把重炮給我運過來,難道你要憑血
之軀強攻這城主府不成?”祖澤遠嘿嘿一笑,忙組織部下去東城門處運送十幾門重炮。吳三桂見祖澤遠走了,又對吳三輔等人道:“好了,你1門也都先回軍去吧,待澤遠運來火炮,聽我號令,準備攻城。”幾千斤的重炮因是從戰船上拆下來的,下面
本沒有車輪,來時還可以將重炮拆御成幾大塊,用馬車運送,可此時時間緊迫,只能全憑人力肩扛背推,用了半個時辰才分別將重炮運到了城主府外千米的地方。好在城主府建在光州正中心地位置,四面連接着條十幾米寬的主街,不然這重炮恐怕還真是無用武之地。城外一戰全憑重炮立功,用去的炮彈更是不計其數,好在祖澤遠此行攜帶的彈藥夠多,所以現在還剩下近千枚,平均每門重炮還有幾十發炮彈,對付眼前這座城主府是足夠用了。
吳三桂令親衞朝天鳴放三槍,聽到槍聲的遼東軍從城主府四面同時發起了攻擊,隨着轟轟炮聲,僅有尺餘厚的院牆瞬間倒塌,炮彈竟然去勢不減,一連穿透了幾道牆壁,一直打到城主府中央的大堂之上。光州城城主府已被臨時改為朝鮮王議事大殿,朝鮮王及隨朝鮮王一路撤到光州的幾十名文武大臣正聚在廳中議事。只是短短半功夫,光州城已經失守,只剩下這座城主府,連光州城堅固的城牆及幾十萬大軍都未能攔住遼東軍,如今僅憑城主府那尺餘厚的城牆和五萬軍卒又能起什麼作用?朝鮮王愁眉不展的坐在上位,看着堂中眾人大呼小叫的商量對策。堂中武官大多贊成要與遼東軍血戰到底,不死不休。想來遼東軍現在不過僅有六萬人左右,可城中朝鮮軍卻多達三十萬,只要上下用命,不難將遼東軍趕出城去。只要保住光州,朝鮮就還有希望,若是能打成持久戰,便可再次引明軍入朝,甚至可以與蒙古結盟,到時必可將遼東軍擊敗,將他們趕出朝鮮。可文官卻懼怕遼東軍,婉轉的提出應該向遼東議和,以保全
命,積蓄力量,
後時機成
時,東山再起。雙方誰也説不服不了誰,爭論的正
烈時,突聽到府外炮響,沒想到轉眼竟有一枚近一米長短的黑
傢伙穿過幾道牆壁落在大堂之中。
好在這是一枚專門用來破城的實心彈,不然堂中眾人恐怕倖存不了幾個。不過看着這黑黝黝的傢伙,眾人還是隻覺得後怕,若是砸在人身上,絕無幸理。這下子本想與遼東血戰到底的武將們一下子沒了聲音,而想要議和的文官們聲音卻突然高了許多。有人甚至已高聲叫道:“吾王明鑑!此時不降,待遼東軍殺入府中,恐怕一切便都晚了。聽説遼東軍對待敢於反抗他們的人,全部斬首示眾,而安分守己的,卻是秋毫不犯。咱們只要放下武器,不再作無謂的反抗,想來尚可保全一條命,不然恐怕馬上便要身首異處!”朝鮮王本來還一心想要與遼東抗衡到底,那怕丟了自己一條
命也在所不惜。可此時的這枚炮彈卻讓朝鮮沒了主張,自己從漢城一路撤退至光州,可遼東軍竟只用了幾
功夫便追了上來,沿途無數大小城鎮、幾十萬軍隊、上百萬民壯竟不能阻止遼東軍的前進步伐。此時仁川、釜山兩支艦隊已全遼覆沒。遼東海軍已徹底控制了朝鮮周圍海域,自己就算再想要退,又通退到那裏去?只有投海餵了魚蝦。可朝鮮王心中也實在是不甘心如此投降,想朝鮮李氏王朝建國已有幾百年歷史,今
竟在自己手中覆滅,自己有何臉面去面對九泉之下的理祖列宗,如何面對朝鮮幾百萬民眾,特別是那些為抵抗遼東軍。而英勇就義的朝鮮軍民。正在朝鮮王猶豫不絕時。府外幾萬遼東軍齊聲吼道:“投降不殺!頑抗到底,死路一條!”聲音直振得廳堂晃動,朝鮮王臉
頓時剎白“騰”的一下子站了起來。
看了看堂下已是魂不附體地眾臣。暗自嘆氣,如此臣子如何能是遼東軍的對手?不再理會這些大臣。朝鮮王一人向堂外走去,他想要看看府中眾軍士是否還有與遼東軍再戰的勇氣。眾臣一見朝鮮王要出門。忙跟了上來。出了大堂,眼前形勢卻讓朝鮮王更加氣憤,只見院中四處都是丟盔御甲的朝鮮軍卒,手中兵器也早已不知去向,大多隻知抱頭鼠竄,這那裏還是訓練有素的兵,恐怕連普通百姓都不如。四面院牆也都已被遼東火炮擊毀,只剩下一段段斷垣殘壁立在那裏,向府外看去,一隊隊列陣整齊的遼東軍甲冑鮮明,手中火槍被擦得油亮,正對準着了院中。此時只要不是白痴,便明白這仗再打下去也只是白白送死而已。
“罷了,罷了!沒想到李朝立國幾百年,今終於斷送我手。”朝鮮王心灰意冷的自言自語道。
“來人!”朝鮮王喊道。可過了片刻,卻依舊不見有人上前,朝鮮王回頭一看,那班文武朝臣剛才一出大堂,看到堂外情景竟是被嚇得退了回去,只有這幾名膽大的站在門口,聽到朝鮮王招喚,小心翼翼地來到朝鮮身邊。朝鮮王氣得鬍鬚翻卷,指着這班朝鮮大臣罵道:“你們…,你們可還有一點兒國之棟樑地樣子?難怪我朝鮮幾百萬軍民竟被遼東十萬兵馬征服!”説到此處,朝鮮王只覺得心口陣陣發痛,已經説不出話來。過了片刻,才援過勁來,輕捂着口道:“算了,投降遼東後,大家也許再無見面的機會,希望你們好自為知吧!”説完朝鮮王獨自一人大步向院外走去。直到此時那些躲在大堂中的朝鮮羣臣才
到面紅耳赤,倍
羞愧,而朝鮮王身邊幾個尚算忠之人忙拉住朝鮮王,苦勸道:“大王保重,萬萬不可輕身犯險…”堂中大部分官員也跑了出來,在朝鮮王面前跪了一地,齊聲道:“請大王三思!”
“輕身犯險?今之後朝鮮都已經不復存在了,我還保重什麼?三思什麼,再説難道呆在這院中就安全了嗎?也許還會有遼東火炮轟來。”朝鮮王一把推開幾名攔路的臣子,繼續向前走去。遼東軍見一名頭戴王冠、身穿龍袍之人向院外走來,馬上有人稟報吳三桂。片刻功夫,吳三桂便已率人趕至此處,看到來人穿着,吳三桂便知此人必是朝鮮王無疑。
一會兒功夫,朝鮮王已來到遼東大軍面前。遼東軍早已得到命令,左右一閃,為其讓出一條小路,直通後軍吳三桂等將領所在之處。朝鮮王此時已是一無所有,僅剩下一條不值錢地爛命,本不再怕遼江軍搞什麼鬼,面
從容,大步走入了遼東軍陣中。一路上看到身邊的遼東軍,雖經連番大戰,卻依舊軍容整齊,個個臉上洋溢着勝利地微笑。再與府中四散而逃的朝鮮軍一比,朝鮮王知道自己敗得不冤。幾十米地距離,轉眼即至。吳三桂此時雖然是戰勝的一方,卻依舊尊重朝鮮王,早已下了戰馬,在距朝鮮王還有十幾米時,便已
了上來。朝鮮王看到來人,已知眼前之人便是遼東吳三桂,看其看紀不過二十左右,面若玉盤,若不是臉上一道傷痕,朝鮮王怎麼也不會相信眼前這個好似文弱書生般青年,便是率軍攻陷朝鮮全境,素有“殺神”之稱的吳三桂。
第九十二章朝鮮投降朝鮮王知道自己此時已是亡國之君,那裏還有資格評論旁人,見吳三桂已來到眼前,輕起龍袍下襬,便要跪地稱臣。不想吳三桂卻一把拉住朝鮮王,道:“久聞朝鮮王之大名,今
終於得見。僅憑朝鮮王竟敢孤身一人入我遼東軍陣,這等氣魄便足以稱為英雄。我吳三桂雖不敢以英雄自稱,但素來敬重英雄,這一跪便免了吧!”朝鮮王被扶起,心中卻是
慨萬千。自登上王位以來,只跪天跪地,還從未跪過任何人,本以為今
獻國乞降,必會遭到吳三桂等遼東上下的侮辱,不想吳三桂竟是如此人物。他那裏知道,吳三桂將其扶起,一方面固然是有英雄惜英雄的想法,可更重要的是要收買人心,收買朝鮮王的、收買朝鮮文武百官的、收買朝鮮幾百萬軍民的心,只有如此,才能將朝鮮徹底瓦解,收歸己用。
“多謝吳將軍!敗軍之將何敢自稱英雄。不過吳將軍若想讓我等伏首稱臣,還需答應我幾個條件…”説到此處,朝鮮王看了看吳三桂面,卻發現吳三桂面
不改,依舊微笑着看着自己。可再看其身邊眾人,卻是個個怒目相視。
“朝鮮王有何條件不妨直言,只要我吳三桂能做到的,定不推託。”吳三桂心中雖恨朝鮮不知好歹,臉上卻一點也看不出來。朝鮮王也知此時與遼東講條件甚為不智,可又不得不為,不知自己內心無法願諒自己。
“請恕我無禮,這第一,還請將軍善待我朝鮮軍卒、百姓,不管怎麼説。他們總是無辜的。第二,請將軍放我李氏族人一條生路,我們不求富貴,也不會帶走任何財產,只要將軍能讓我們憑自己勞動,有一條活路便可以。第三,望將軍能保留我李氏一族宗廟,如此我死而無憾!”吳三桂一聽朝鮮王這三個條件。確是一點也不過份。而且就算朝鮮王不説,自己恐怕也得如此辦理。當下哈哈一笑,道:“朝鮮王過慮了,只要朝鮮百姓不與遼東軍為敵。便已是我遼東百姓,我又如何會對自己百姓動武?不過那些頑抗到底的…就不要怪我了。”
“不敢、不敢。待我親筆書信一封詔書,宣佈我朝鮮向遼東投誠。讓境內所有軍民放下武器,就地接收整編,只要是我朝鮮軍民應該不會繼續抵抗貴軍。就算那些繼續頑抗的,也再不能算是我的臣民,他們的死活,也再與我無關。”三桂見朝鮮王如此明理,未等自己開口,他已主動要寫退位詔書,心中十分滿意,點頭道:“如此就好。至於説李氏宗廟和你李氏一族,你且放心,事到如今我也不想再騙你,你們再想當這朝鮮王是不可能了,不過只要你們答應舉族遷往遼東,不違反我遼東律法,我可保你李氏一族一生富貴,衣食無憂。若有真心想要到我遼東軍政部門效力地,我也可據其能耐給予妥善安排。李氏宗廟我特許你們留下部分李氏子孫,自己守護。”朝鮮王聽後大喜,若是吳三桂説會繼續讓自己擔任朝鮮王的話,自己反而會不安心,想必等自己毫無利用價值後,難逃一死。可吳三桂只説要自己舉族遷往遼東,便會保自己一族富貴,等自己李氏全族遷到遼東,安份守己,再不會成為吳三桂的心腹大患,想必以吳三桂如今的身份斷不會為了自己這些人食言而肥。
“多謝吳將軍美意,我李氏一族願遷往遼東,乞求吳將庇護。”朝鮮王終於放棄了最後的尊嚴,跪倒在吳三桂面前。吳三桂這次沒有再攔他,朝鮮王既然真心願降,從今以後便是遼東普通一員,若是不跪才是對自己的不敬。有了朝鮮王帶路,遼東軍順利的進入城主府,那些早被驚破了肝膽的文武官員和軍卒沒有半點反抗,乖乖地放下了手中武器,反而是城中普通百姓聽説朝鮮王已投降,李朝已徹底滅國,個個百悽慘,痛哭
泣,甚至有部分人竟當街燒紙,為李朝送行。隨後自有原朝鮮官員處告奮勇,為遼東軍帶路,安撫光州城中四散地軍卒百姓。天
將暗時,光州城中已再無朝鮮軍反抗的聲音,所有關鍵部位都換上了遼東軍守衞。
第二,朝鮮王的詔書和吳三桂的安民令便被遼東信使傳往朝鮮各地,貼在各城鎮顯眼位置。光州西北各地不戰而降,其餘各地原本躲入深山地朝鮮軍民得到消息後,雖難免悲痛,可如今連朝鮮王也已降了遼東,並勸所有朝鮮軍民放下武器,安心接受遼東軍改編,自己就算再抵抗下去又能如何?這人總還是要活下去,這
子總還是要過的吧!大部分朝鮮百姓聽從了朝鮮王和遼東軍地命令,走出了大山,回到了村落,聽從遼東軍安排。不過也有部分朝鮮軍民心懷故國,他們不再承認自己是李朝百姓,只説自己是朝鮮人,為國而戰,為朝鮮一族不滅而戰。這部分人也知眼下遼東軍勢大,不可力敵,大多躲入了深山老林,不與遼東軍接觸,只等有利時機再圖東山再起,另有小部分人悄悄潛藏在普通百姓當中,表面上歸順了遼東,卻在暗中發展勢力。不過還有一部分竟毅然打出反遼大旗,想要作困獸之鬥,這部分人便是被困平壤的幾十萬朝鮮軍民。當在光州城暫歇地吳三桂得知這一消息時,也是吃了一驚,沒想到朝鮮竟也有如此不怕死的真英雄、真豪傑。不過佩服歸佩服,吳三桂卻不敢找這些人把酒言歡,更不會對這些人手下留情,這些人便是自己徹底掌握朝鮮的最後阻礙,不過吳三桂覺得此時在這朝鮮大地上死得人已經夠多的了,他不想再起刀兵。若是能將這些人勸降,不但可以增加遼東實力,更可減少遼東軍的傷亡。
未等吳三桂想出攻陷平壤之策,得到消息的朝鮮王已來主動求見。就算朝鮮王不來,吳三桂也正要派人去請他,畢竟他李氏一族在朝鮮稱王近三百年,在朝鮮百姓中還是有一定威望的,想來只要朝鮮王出面,平壤城中幾十萬百姓總會有一部分放棄抵抗。吳三桂在大廳接見了朝鮮王。此時的朝鮮王已在詔書中宣稱自己退位,承認吳三桂為朝鮮的新任統治者,所以見到吳三桂時,只是自稱姓名道:“臣李宗見過吳將軍。”
“李卿請起!不知李卿有何要事?可是為了平壤城?”吳三桂為了安撫民心,特封了李宗為朝鮮招撫使,專門負責安撫朝鮮軍民。李宗雖然不想做遼東官員,可為了朝鮮幾百萬百姓和李氏一族子弟,最後還是勉為其難就任此職。不過他和吳三桂心中都明白,只要朝鮮一旦安定,李宗的這個招撫使也就當到了頭,到時便是他歸隱田園之時。
“謝將軍!”李宗起身後,繼續道:“臣此來正是為了平壤城中幾十萬軍民,還望將軍能放他們一條生路!”吳三桂面有難的道:“李卿,不是我不給他們活路,是他們自尋死路啊!我本以為朝鮮的土地上所留的鮮血已經夠多了,可有的人卻偏偏拿我的仁慈不以為然,非要
我大開殺戒。”説到這兒,吳三桂雙眼神一閃,狠狠的道:“即然他們不知
恩,想要見識見識我這殺神的手段,我便如了他們的意,只希望他們能夠承受得住!”俗話説:天子一怒,血
千里!李宗幾天前還是這朝鮮的王。他自是知道,這天子之怒後果如何。如今的吳三桂除了還掛着大明遼東王地名義外,實際上在遼東及朝鮮的這片土地上,他就是這裏的天子,吳三桂一句話足可決定平壤城中幾十萬軍民的生死。李宗一聽吳三桂要大開殺戒,忙再次跪倒在地,乞求道:“望將軍三思,臣願親自到平壤城勸服城中軍民來降。只求將軍再給他們一條活路!”李宗此言正合吳三桂心意。吳三桂當然不會攔他,上前將李宗扶起,道:“李卿確是一心為了朝鮮百姓啊!好,如此便給李卿半月時間。半月之後,便是我遼東大軍攻城之時。到時必將平壤城化為齏粉,寸草不留!”李宗來前便科到就算自己不來請命。吳三桂恐怕也會派人傳令自己至平壤勸降,所以對自己的請求,吳三桂必會答應自己,不然自己也不敢以新降之人便請此重任。可李宗卻不敢冒險,外一吳三桂惱怒之下,令人強攻平壤,自己可是見識過遼東火炮的威力,別看平壤城高牆厚,可也難以抵擋遼東巨炮,到時城中軍民恐怕難以活命。為了保全朝鮮一族的血脈,李宗只得自投羅網,主動請命。
早一刻趕到平壤,也許便能多勸一名朝鮮百姓出城投降,保全一條命。李棕當即辭剔了吳三桂,在幾名護衞的保衞下匆忙趕往平壤城。為了趕時間,李宗推去了遼東軍為他準備地大車,跨上了一匹戰馬疾馳平壤。自出生便是錦衣玉食李宗雖然對騎馬並不陌生,可自從當上朝鮮王后,何時再騎過馬?那次出行不是車仗儀隊一大堆,自己只需舒服地坐在車轎中便可以了。所以三
後趕到平壤城的李宗已是疲憊不堪,更慘的是兩條大腿內側的細
早已被磨得血
模糊,下馬後竟已是無法站立,若非身邊有人攙扶,恐怕已跌到在地。負責圍城地祖大壽得知李棕到來,親自來
,一見李宗受傷嚴重,馬上找來軍醫,幫李棕包紮上。李僚心中惦念城中朝鮮軍民,請求祖大壽讓他到城下勸降城中軍民。祖大壽在李宗未到時,便已接到吳三桂的親筆信,讓祖大壽配合李宗對城中頑抗地朝鮮軍民進行勸降,就算不能兵不刃血的拿下平壤,也要減少城中軍民地敵意,待將來攻城時,也可減少傷亡。祖大壽當即答應了李棕,派人將李宗抬到平壤城下。此時的平壤城已是戒備森嚴,城門左右各有一杆白底紅字的大旗
風展開,有三米多寬,上面紅
的大字在白底的映襯下,更加分明,彷彿用鮮血寫成一般。李宗待靠近一些,才看清城上那血紅的大字左邊是“保家衞國”、右邊是“血債血償”八個大字一下子映入李宗眼簾,更深深刻在李宗心中。看着這八個大字,李宗不
再次淚灑衣襟,內心有説不出的苦楚。城上朝鮮守軍遠遠見到兩名遼東軍抬着一副單架向城前走來,不知遼東軍又要搞什麼鬼,當即稟明城中主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