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双文拾起了她的琴,她吹散琴上的尘埃,拨动琴弦。在很多很多年前。她的心也曾被人这样情意绵绵地拨过。
然后…
今夜。她将隐在月下看张生去拨莺莺。她不希望莺莺重蹈她的覆辙,但她什么也不能说。她的叹息化作夜午的凉风,掠过莺莺的发鬓,莺莺对她的关切毫无所觉。
张生在月下弹琴。莺莺隔墙听。她有心的要说,却又说不得。莺莺忧伤而愤懑。张生愤懑而忧伤。莺莺在那边无奈地辩解着,他觉得无力而倦怠,曲毕,默然抱琴而去。
他为她病了,莺莺闻讯后求红娘代她去看他,红娘应允了,她觉得义不容辞:“我想咱们一家,若非张生,怎存俺一家儿命也?”我惊讶于红娘对张生
恩之心竟然超过了崔莺莺和崔母。莺莺和崔母后来对张生救命的事几乎绝口不提,似乎那是没办法的屈膝。只有红娘时时刻刻把张生的活命之恩记在心上,时时念叨:“相国行祠,寄居萧寺。因丧事,幼女弧儿,将
从军死。谢张生伸志,一封书到便兴师。显得文章有用,足见天地无私。若不是剪草除
半万贼,险些儿灭门绝户俺一家儿。莺莺君瑞,许配雄雌;夫人失信,推托别词;将婚姻打灭,以兄妹为之。如今都废却成亲事,一个价愁糊突了
中锦绣,一个价泪搵了脸上胭脂。”张生见到红娘,就如见到了救星一般,求她传书递笺。红娘见他一时又
神抖擞,暗笑他情深癫狂之余,也深喜他风
伶俐。因为欣赏他,红娘愿意为他奔走。她的想法明确简单,一来,人要知恩图报,信守诺言。张生救了大家,既然答应将莺莺嫁给他,就不该出尔反尔;二来张生和莺莺彼此有情,现在为相思所苦,成全一对有情人义不容辞。
可是,怎么说呢,她一片热心却遭冷遇,红娘不是个冒失人,她对莺莺的格还是了解的,为了保险起见,她将简帖儿放在妆盒儿上让莺莺发现,等她来问。莺莺晚妆照镜看见了,蓦得变了脸
,斥道:“小
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
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
人下截来。”红娘知道莺莺的
格里暗藏
诈,倒也不被她的虚张声势吓到,回道:“小姐使将我去,他着我将来。我不识字,知他写着甚么?分明是你过犯,没来由把我摧残;使别人颠倒恶心烦,你不惯,谁曾惯?”几句话抵得莺莺哑口无言,只得转过脸来向她赔笑:“好妹妹,我逗你玩来。”又道:“红娘,不看你面子,我把这东西拿给老夫人看,看他有何面目见夫人?虽然我家亏他,只是兄妹之情,焉有外事。红娘,早是你口稳哩;若别人知呵,甚么模样。
这是官家小姐惯用的伎俩,必定要先撇清了自己。虚假!红娘嗤笑她:“你哄着谁哩,你把这个饿鬼得七死八活,你想怎样?”这段对话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活画出莺莺和红娘的
格。我并不以对
情的谨慎来理解莺莺的心口不一。莺莺察言观
口是心非的功夫,绝对和她的自小的生活环境有关。口是心非已经成为她
格的一部分。官家的小姐,即使温驯有教养看起来天真烂漫也未必就是百事不知,防范和利用别人也是潜伏的本能。更何况崔母疑忌、诡诈
格如此明显,莺莺耳濡目染多少也会养成
耍心机的习惯。
莺莺写了一封信要红娘传给张生,她是这样说:“小姐看望先生,相待兄妹之礼如此,非有他意。再一遭儿是这般呵,必告夫人知道。”——和你个小人都有话说。
她忸怩作态的样子实在作厌,任是红娘好儿也不免含怒了!
也是你,晴也是你,好也是你,歹也是你。明明是你在撮
人家秀才,使唤我。还要在我跟前假撇清。这事真是吃力不讨好!莺莺的虚伪比对着张生的赤忱,当她得知莺莺又再利用她时。红娘
情的天平自然地倾向于张生那边了。
红娘是忠诚的,但她的忠诚并不是奴的忠诚,她的忠诚是基于深厚
情积淀的习惯
力量。她的忠诚确有无可奈何,更有着她鲜明的原则。
她要的是成全有情人。
莺莺对张生的情有那么纯粹吗?她的行为惹人怀疑。
据王先生的演绎,《西厢记》无疑是一见钟情的范本,宣扬恋
自由,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可是,张生和莺莺的
情,并不是那种高洁到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这故事里的每个人,他们都很世俗,很真实。
莺莺倾心于张生,是出于长期幽闭状态中对情的渴望。这种
望本身没有具体的对象,她
情对象既不具体也不固定,如果她没遇到张生,随便一个李生、陈生也可能是一见钟情的结果。只要这个男人符合她内心的标准就可以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少女被
抑的青
已经干得没有一丝水分,骤见英俊斯文的书生后,很自然就一点就燃。他们的
情是走火的结果。所谓一见钟情的意思就是两个互相需要的人碰上了!理
靠边站。
当张生据她信中指示跳墙赴约时,她又变卦了。也许是张生会错了意,本该从角门溜进来却跳墙进来惊了她。但这也不足以解释她为什么陡然变卦,前后判若两人。
她总是这么晴不定,使人费解。
卷四莺莺和崔母乍看起来是对立的,事实上她们是两条会在将来汇的平行线。想起崔母就是老年版的莺莺,真让人不寒而栗,为张生的将来捏一把汗。可以想见的是,莺莺终会成为崔母那样心机深沉的女人,她和张生的婚姻不一定会幸福。以
格论,倒是红娘和张生更登对。只可惜,人往往被自己
格互补的人
引。何况张生后来中状元作了官,以莺莺的心机做个官家夫人倒也不屈才。
莺莺对红娘的利用,和崔母对张生的利用本质一样,令人心寒。崔母屡次反悔,不断推翻对张生的承诺。莺莺也是屡次食言,不断否认自己对张生的情。或者她把
情里
擒故纵这招用得出神入化;或者我可以用内心充
了不确定,所以对
情投入谨慎来解释莺莺若即若离的态度。
但是不管从什么角度,都不能掩饰她的虚伪。都能得出一个结论,莺莺天生是个情高手。她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美的让星辰黯淡,
月无光,让男人俯首称臣。与之相应的是她冰雪的清醒和狡黠,她有足够的耐心,像是最冷静最老练的猎手,等待猎物自己一步步走进她的领地,落网,任她宰割。
莺莺对情
打细算绝不同于那些随随便便以身相许的女孩。她非常清醒,绝不是那种轻易投入,贸然相信,然后扑通一声掉到
河里淹死的女人。反倒是男人被她玩
于股掌之中,为她神魂颠倒死去活来。
张生又一次铩羽而归。他简直痛不生了。因为相思而卧
不起。他躺在那里无数次回想第一眼见到莺莺的情景。他想恨她薄情,可是连恨都是那么孱弱,不足以抵抗她席卷而来的思念。
张生真的病了。他是个文弱书生,平时不运动,身子骨本来就弱,此时骤然爆发的冲动屡屡被强行制下来,屡遭戏
,又担惊受怕,心情忽喜忽悲,那孱弱的小身板那经得起这样上上下下反复折腾。
红娘再见到他,是替莺莺送信来。我猜她赌气不想送,张生却又令她牵挂。她于是又来了。
他病骨支离的样子真让她心疼。她却不能表现的太明显,但那一句:“普天下害相思的不似你这个傻角。”分明出她对这个男人的怜惜。她眼见得他为情所苦,帮不上又替不得,不知不觉间,她对他的
情也深了。
她何尝不煎熬,只可惜她没有余地表白自己的心意,只得劝他:“心不存学海文林,梦不离柳影花
,则去那窃玉偷香上用心。又不曾得甚,自从海棠开想到如今。因甚的便病得这般了?”她岂不知她是为了莺莺?莺莺的
格是不可
的,但她在男人眼中是可
的,可怜的,连她耍小
儿玩
他,也令他刻骨铭心,他可以完全不计较。他知道自己看见第一眼栽在她手里了。这震慑是由她无与伦比的青
和美貌带来的。
年轻时的情百分之九十建立在对外貌的认可上,
神上的认同几乎可以忽略不记。
张生确实还年轻。
这一晚,莺莺没有约,没有变卦。她终于来了,自带枕席来和他同居——自带铺盖这一行为是否也反映了莺莺潜意识里对张生生活现状的不认可呢?作为一个
明理智的女人。她抗拒进入与自己身份不协调的境遇里去生活,那太冒险了!但她确实无法抵御那
益蓬
的该死的
——所以她才反复、挣扎、犹豫这么久。
赤诚战胜了诈。她决心对自己放纵。
从逾墙时的厉颜呵责,到几天后的抱衾暗从,太烈叵测的变化,让他无法揣测这个女人复杂的内心。他能做的就是跟随她的决定,继而享受这从天而降的
遇。
双文再次出现在我的记忆中。《莺莺传》关于她和张生初夜的描写如梦似幻,把双文写的好像朝来暮去的神女一般,《西厢记》里这一段文字描写全由《莺莺传》而来,远不如它简洁灵动:“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是夕旬有八也,斜月晶莹,幽辉半
。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张生辨
而兴,自疑曰:"岂其梦
?"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是后又十余
,杳不复知。”不久红娘扶着双文来了。她今夜显得格外娇媚羞涩,柔顺地好像力气不够支撑肢体似的,跟从前端庄的样子完全不一样。那晚是十八
,斜挂在天上的月亮非常皎洁,静静的月光照亮了半
。张生不
飘飘然,简直疑心是神仙下凡,觉得她不想是人间女子。过了一段时间,寺里的钟响了,天要亮了。红娘催促快走,崔小姐娇滴滴地哭泣,声音委婉。红娘又扶着她走了。整个晚上她没说一句话。张生在天蒙蒙亮时就起
了,自己怀疑地说:“难道这是做梦吗?”等到天亮了,看到她的妆痕还留在臂上,香气也还残存在衣服上,
褥上的泪痕还微微发亮,这以后十几天,关于她的消息一点也没有。
双文沉默着,安静地躲在影里。在生前她就放弃了一切辩护,现在更不会为此事再发一言。
那薄薄的书在我手中。双文秀眉微蹙,看那厢红娘为莺莺和张生的事彩地辩护。红娘最终赢得胜利。她知道那结局与她无关,她的红娘不曾做过此事。她的元稹也并不曾得中状元。相反他文战不利,为求取功名屡次与她分别,最终舍弃了与她的
情。
通过男人认识了自己,经历了情,经历了生活。这就是她付出的所得。在
情中,双文清醒而有预见
。她早知这男人对她是
大于情,情又薄于
,他对她,是蝶恋花的
水情分,比不得,张生真心要和莺莺长相厮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多少情凄凉的宿命。在她的
纳头便拜时,她的理
始终昂着高贵的头。
情原本就是那种光彩炫目引人追逐的东西。它美好,却不珍贵。它甚至深具时效
,对号入座,过期作废。
她认了!何妨放纵一次,只要承受得起。双文不甘心在小心翼翼踌躇不前中错失了情燃烧的机会,她不甘心还未盛开就萎谢,在无休无止的寂寞与悔恨中追悼未能得手的
情。
剩下的时间,用来好好生活。
莺莺是个情高手,一个稳赢不输,势必要占尽上风的女人。双文不是。双文对
情的
察没有帮她赢得
情,她的悲观加速了
情的衰亡。那男人最终害怕,借口上京赶考来逃离她。
张生也上京赶考了,他发誓高中回来娶莺莺。莺莺心不舍,泪眼不干,叹道:“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她一定要将离别变成一场表演,用眼泪为
情涂抹上浓墨重彩。
事实上,离开可以悄无声息。不挑起离愁,也不勾动眷恋。我不知双文是否瘦损了玉肌,清减了神。但她一定不像莺莺那样形诸于外。双文的哀乐都是拒绝与人分享的。
她最终将自己放逐到一个与他无关的世界里,他关于她的言,评论,在她的国境里,她选择了屏蔽,不关心,不在意,静默地像一潭深水,任他在岸边怎么招摇
拨,也不做回应。
哗啦——哗啦——那是大风过境的声音,他好不好,也都已经是过去。
没有聪不聪明,只有愿不愿意。
卷五有一个险些被遗漏的人,在张生和莺莺两人如愿以偿享尽鱼水之的时候…
红娘,她在做什么,想什么呢?
她在更深中的夜里,守在房檐下,为他守住
情的堡垒。她把她送进他怀里,让他们成对成双,自己却在暗夜里独自
咽着苦水,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
膛。
水沾
了绣鞋,夜风吹皱了心肠。红娘站在没有月光的地方,她那
光一样明亮的笑容从
间隐去了,孤独溢出了她的眼睛,渐渐淹没了她。
这个开朗,从不显悲伤的女孩,默默
出比永夜还要沉重的心痛。她如此地,惹人怜
。
他们关上了门,却关不住声音。那热烈的呻,
抑不住出
息,像海
一样猛烈,而她像被冲上岸的贝壳那样孤单又泥足深陷。
夜的风不该这么寒的,为什么像朔风彻夜刮着她的心,她像一只落单的鸟儿,冷得无处躲藏,苦得心甘情愿。
她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情使者,微笑勇敢了这么多年,最终石化,却仍要保持笑容任人瞻仰。
人们可还记得,她遭遇情时,还那么小。她可是改变崔母的决定,为他们争取到幸福,却无力改变自己
情那种居于次席,无可救药的凄凉。
她知道自己在这场情里最好的位置也只是个配角。
现在,我可以确认红娘对张生的情了,这是一条几乎被人忽略的线索,它指向一个隐秘的,不容否认的存在:她对他也有
意!我
你,所以要成全你。成全,是每一个甘愿牺牲的人的悲哀,
,就是将那个人的喜怒哀乐统统当作自己的。太难做到,难到做到反而像假的。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