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上谕已经下来了!”接着取出一张字条,递给左宗棠。
那是上谕的底稿:“奉旨:大学士左宗棠着管理兵部,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着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这一下吊客们纷纷向左宗棠道贺,正哄哄在周旋之际,廊下乐声又起,执帖的高呼:“宝中堂到!”宝鋆一到,不及在灵堂行礼,先递了一张彩笺给左宗棠,口中说道:“急就章,请指教。”那幅彩笺写的是一首诗,题目叫做“赠左侯”:“七十年华熊豹姿,侯封定远汉官仪。盈胄浩气
云梦,盖代威名镇月氐;司马卧龙应合传,湘江衡岳共争奇。紫薇花省欣映袂,领取英谋绝妙姿。”
“紫薇花省”不是指内阁,是指军机处“英谋”虽有,却非“绝妙”左宗棠第一天入值,大家就头痛了。
“李少荃这个折子,近乎纸上谈兵。我为诸公一述往事。”左宗棠撇开正题,滔滔不绝地大谈他在陕甘用兵之妙,恭王等人不进嘴去,只能耐心静听。
天天如此,一个奏折议了十天,还没有结果,恭王实在不耐烦了。这个奏折是李鸿章所上,筹议山海关的防务。恭王心想,中俄涉已可和平了结,山海关的防务,已可暂缓,而且驻扎山海关的曾国荃亦已接替左宗棠的遗缺,当了陕甘总督,李鸿章的奏折,不议办不要紧。
因此,恭王吩咐军机章京,将原折归档。第二天左宗棠到军机处,对议而未决的案子,尚无下文,竟亦不问,一坐下来便大骂甘肃臬司史念祖。
史念祖字绳之,江苏溧人,是乾隆年间名臣史贻直之后。此人聪明绝顶,但不大喜
读书,二十岁上捐了一个通判,在安徽巡抚英翰军中当差。此人工于应酬,讲究饮馔服饰,史念祖又年轻英
,所以极受“旗下大爷”出身的英翰的赏识。每次军功保案都有他的分,年未三十就做到直隶臬司,但年少气盛,不知怎么得罪了言官,奏劾他“不堪方面”象这样的弹章,照例下督抚察复,直隶总督是曾国藩,认为史念祖虽有才干,尚少历练,宜乎暂缓任事,于是被开缺成了闲员。
光绪初年,由于董恂的援引,史念祖放了甘肃臬司,左宗棠也是才的人,对他亦颇称许。但史念祖少年得意,不免骄慢,其时他折节读书,已写得一手极好的古文,越发视督抚将相如无物。左宗棠一直以诸葛武侯自命,好谀恶直,战功亦多夸夸其词。史念祖在人背后常有讥评,不但形诸口头,而且见诸笔墨,
子一久,为左宗棠知道了,大为不悦,便借一件公事,说他“避事取巧,应候查参”这时左宗棠刚要从兰州启程入京,史念祖心想,入觐之
,两
太后当然会问到陕甘的吏治,左宗棠只要说一声:“史念祖
近浮滑,不堪其任”用不着具折,就会毁了自己的前程。因而要抢先进京活动,正好三年之期,可以奏请陛见,于是具折请总督代奏。左宗棠只当他去活动调任,而且照例奏请,亦不便拦阻,就为他代奏,自然照准。
于是史念祖兼程北上,等左宗棠到京,他已经事毕出都,在山西等候消息。他看得很准,左宗棠虽想提拔杨昌濬,打算保荐他由护理总督而真除,而朝廷未见得会准,到京走董恂的门路一打听,果然,陕甘总督已经内定由曾国荃接任。史念祖在山西等候消息,就是为了好等着伺候新任总督。不久,曾国荃的新命一下,史念祖也仍旧回任当他的甘肃臬司。得意之余,在太原写了一封信给左宗棠,表面是报告行踪,字里行间却出“奉旨回任,其奈我何”的意思。左宗棠这一气自然不小,上了个折子,指史念祖种种不端,请旨饬“护督”杨昌濬查案,据实参劾。
左宗棠的这个奏折,已经递了上去,并且已经发军机核议。恭王正为此在为难,所以听了左宗棠的话,心存警惕,将宝鋆找到一边去商议。
“史念祖是奉旨回任的,而且刚刚陛见过,如果不中用,朝廷当面察问,早该知道,现在又准了他的折子,杨昌濬查参,这象话吗?”宝鋆本来对左宗棠极其仰慕,但此时已非赠诗推崇的心情,不过十几天的工夫,发觉左宗棠天生是不合群的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并无同僚,印象大坏。因而附和恭王的看法,连连点头。
“这当然要驳…。”
“当然要驳!”宝鋆抢过来说“也挫挫他的骄慢之气。”
“我话还没有完。”恭王说道“驳是要驳,但又不宜扫他的面子。你看怎么办?”宝鋆想了一会答道:“办法倒是有一个,不过,又开一恶例。”
“怎么呢?”
“只有把他这个折子‘淹’了。”所谓“淹”了,就是请太后将奏折“留中不发”这是明朝留下来的最坏的一种制度,如果君上动辄“留中”则谏劝不纳,实情不明,国事非败坏不可。恭王当年制抑慈禧太后扩张权力,所用的手法之一,就是力争奏折须发军机处,现在自请“留中”岂非开一恶例。
可是他的英锐之气,消磨得也差不多了!想了一会,叹口气说:“就这么办吧。”
“那么,先‘递牌子’?”
“好!”军机每常例召见,只由太监传唤,单独请见,才递“绿头签”慈安太后当然即时“叫起”上去三言两语说好了,才召其他军机大臣全班进见。
军机独重首辅,是左宗棠所知道的,所以在班里倒也不敢越次奏对。他心里在想,提到自己这个奏折,当然要问详情,那时再将史念祖种种贪墨狡猾的情形,细细面奏,说不定即时降旨,革职查办。
正在这样想着,已经谈到了“史念祖这个案子,”慈安太后说道:“摆着再看一看。”
“是!”恭王很快地答应一声,随即领头跪安,全班退出。不但左宗棠的折子被“淹”了,连他的话亦被“淹”掉了。
而他自己还不明白,回到军机处问宝鋆:“佩公,我那个折子,如何着落?”
“这当然是‘留中’了。上头是因为你的面子,不便处置,只好这么办。不然,你想,史念祖是奉旨回任的…。嘿,嘿!”宝鋆干笑了两声,损了他一句:“侯爷,你也得替朝廷留点面子啊!”左宗棠默然。到了七十岁才知道,督抚权重,只是在封疆上,到了朝里,便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于是,他第二天便带着人去看京畿的水利了。
这也是左宗棠预定要办的两件大事之一。第一件是训练旗兵,早在他从兰州启程以前,就有个奏折,要带亲军步营马队两千余人入关,先驻扎张家口,听候调遣,移营近畿,一则拱卫京师,再则代为训练旗兵。
这所谓旗兵,指明是健锐营、火器营,因为神机营已复由醇王亲自管理,有专设的练兵人员,左宗棠不敢冒昧越俎。就是健锐、火器各营,他奏折中亦先大大地恭维了一番,说是“八旗旅,拱卫神京,居重驭轻,有严有翼”又说健锐、火器各营,”尤称
练,材武之彦,多出其中,宿将名臣,指不胜屈”但“承平
久,习成骄逸”所以要“时加淬厉”他的训练办法是:挑选十几岁以上,三十岁以下,无顶带的兵丁三千余人,分为十营,由他的亲军哨官管带,骑兵则与他的亲军马队,间杂编组,平时勤加
练,遇事随队出仗。
这个建议,不曾批准,因为八旗旅,由汉人管带,是前所未有之事,但亦不便公然拒绝,只批的是:“另有旨。”便一直拖着。此刻却是不能再拖了,这批人马,已由左宗棠的部将王德榜、刘璈、以及他的营务处总办王诗正率领,开到了张家口。
入朝以后的左宗棠,已经了解,八旗军掌握在醇王手里,训练旗兵一事,要想实现,必须取得醇王的支持,这不是一时可以有成议的事,不妨先办另一件大事。
这第二件大事,是左宗棠进京旅途中所作的决定。他由“太行八陉”的井陉入河北,过正定北上,沿途经顺天府属的房山、良乡各处,发现水利不修,行旅艰难,与他道光十三年初次会试入都,以及同治七年剿捻军行所见,大不相同,因而想到,可用军工濬河开沟。左宗棠经营西北,原是采取西汉各将在边境屯垦的遗规,所部官兵,对于兴修水利,富有经验,所以经过一番视察,回京立刻便拟稿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