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人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靖康恥,猶未雪,鉅子恨,何時滅”可惜,這筆賬,最後還是算到杭州頭上去了,沒開封什麼事。好像徽欽二宗的被虜,不是在開封倒是在杭州;也好像問題的嚴重不是那兩個昏君丟失了江山,而是他們的膽小鬼子弟躲在杭州不思進取不想報仇雪恨。杭州無端地替開封承擔着罪責,而提起開封,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鐵面無私的包大人,和倒拔垂楊柳的魯智深。有這兩位黑臉漢子在那裏坐鎮,開封是掉不了價的。只要凜然一聲“包龍圖打座在開封府”開封便豪氣沖天了,誰還敢説三道四?
南京和杭州可就得由着人數落,就像長得漂亮的女人總會有人來品頭論足一樣。其實,南京不是女人氣太重,而是文人氣太重。與杭州不同,南京從來就不是一個有脂粉氣的城市。我們只能説“六朝金粉,秦淮風月”而不能説“六朝脂粉,秦淮風月”説“六朝脂粉”不但南京人無法接受,我們自己説着聽着也彆扭。金粉其實也就是脂粉。但用一個“金”字,便多了些陽剛氣,少了點女人味。這就像“巾幗”原指女人的頭巾和髮飾,與“粉黛”一樣,也是用服飾指代女人,但“巾幗”就比“粉黛”要硬朗一些。
南京並無多少女人氣,卻多文人氣。自古江南出才子,而才子又多半喜歡南京,即便這些才子不是南京人。這大約與所謂“六朝人物”和“魏晉風度”有關。對於文人來説,自由散漫,吊兒郎當,不愁吃喝也不必負責,又能講些高深玄遠的道理,發些嫉世憤俗的牢騷,比什麼都過癮。南京便最能滿足他們這種心理需求,所以文人都喜歡南京。南京,其實是最有希望成為一座儒雅的城市的。
文氣一重,就沒多少“王氣”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別説是逐鹿中原,便是守住那半壁江山,也不容易。中國的事情很有趣。同樣是戰爭,往哪個方向打,説法便不一樣:南下、北伐、東進、西征。南方攻打北方總那麼艱難,北方拿下南方,卻像喝小米稀飯似的,呼呼啦啦就下去於是南京和杭州,便總是處在一種捱打的地位。實際上,南京建立的第一個政權東吳,就差點在它的創始人手上丟掉。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深宮鎖二喬”可不玄乎?然而,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孫皓最後還是自個兒在石頭城上搖起了小白旗。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一部原本可以讓南方人問鼎中原的《三國》,便這樣灰溜溜地收場,只留下一段“生子當如孫仲謀”的佳話。可惜,在南京建立政權的,似乎沒有幾個像孫權。於是以後的南京,便是接二連三地為中國史貢獻亡國之君,而且其中不少是才子。
“最是倉皇辭廟,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官娥。”不是才子,哪裏寫得出如此絕唱?
事實上南京也是一個屢遭刀兵的城市,而且南京保衞戰也似乎從來就不曾成為軍事史上的成功範例,倒是那些斷壁殘垣新亭舊地,一再成為文人墨客憑弔的對象。在南京懷古是最合適的,而最值得去的地方恰恰是那些陵園:南唐二陵、明孝陵、中山陵、盤谷寺、雨花台。有時你會覺得中國最好的陵園都集中在南京這使得我們走進南京會有一種肅穆之,也會有一種悲壯之
。(圖四)南京當然也有過輝煌時代和英雄業績,但人們卻往往記不住。
“吳楚地,東南訴;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吹盡,了無陳跡。”留下的只是歌舞弦管,文章詞賦,是烏衣巷的傳説和桃花扇的故事,以及“為愛文章又戀花”的風儒雅。略帶女人味的文人氣掩蓋了英雄氣,使得南京有點“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有時還有點傷
。
重慶的格同樣複雜。作為南方城市又在水邊,重慶似乎應該是“女
的”何況,還有重慶是一徐娘半老”的説法。但是,作為西南山城,它又和貴陽一樣,有着男
的特徵。尤其是和成都相比,這個特徵就更為明顯。
“重慶崽兒坨子(拳頭)硬,成都妹娃嘴巴狡。”代表着成都的是伶牙俐齒的妹娃,代表着重慶的則是尚武好鬥的崽兒,男女之別已很分明。事實上兩地人的格也不相同。成都民
柔順而重慶民風
直。成都人覺得重慶人太
野,重慶人則看不慣成都人的節奏緩慢和講究虛禮。
把重慶看作“辣妹子”也許是合適的。事實上,重慶這個城市的特點是“火辣”或“火熱”而非“火爆”有名的“麻辣火鍋”就是重慶人的發明,後來才風行四川風靡全國的。在國內任何城市,只要一看到“山城火鍋”的招牌,我們馬上就會想到重慶。重慶也正像這火鍋:剛一接觸,火辣辣的叫人受不然而,慢慢地,就會覺得“味道好極了”而且會到一種柔情。這樣的城市,你説是男
的還是女
的。
四、我們到底要讀什麼其實,把城市區分成“男的”和“女
的”只不過是一種帶有文學
的説法罷了,甚至只是一種朦朧的
覺,不是也不可能是科學的結論。比方説,杭州就不但有小青墓,也有嶽王墳;不但出過美豔絕倫的蘇小小,也出過一身正氣、寧願粉身碎骨,也要“只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杭州人素有“杭鐵頭”之稱,則其硬朗也就可想而知。何況還有錢塘
。
“兒在船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豈非男兒氣概?同樣,人們耳
能詳的“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不也是西安女
的柔情麼?
顯然“男的城市”或“女
的城市”云云,不過“姑妄言之”又“姑妄聽之”的事情,當不得真,而且很容易被證偽。所以,這些説法準確與否,我們可以姑且不論,也不妨各執己見。但城市像人,則應該不成問題。我甚至還認為,城市就像人一樣,也是有“體味”的。這個體味,就是城市的“文化味兒”
的人,只要走進某座城市,一下子就聞到所以,讀城,也就是讀人。城市並不僅僅是房屋和街道、店鋪和城牆。如果沒有人,再好的城市,也不過一座“死城”又有什麼好讀的。
那麼,城市裏的人又有什麼可讀的可讀的是他們的“活法”城市是人的生存空間。這個生存空間,是由每一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周邊環境、街道建築、歷史傳統和人文氛圍構成的。因此,不同城市中的人,就有不同的活法,即生活方式;也有不同的個,即文化
格。比如北京人大氣,上海人
明,杭州人閒適,成都人灑
,武漢人直
,廈門人温情等等。這,便正是我們這些讀城者特別關注的。
生活方式和文化格,是互為因果的兩個東西。比方説,北京人大氣,所以北京人活得瀟灑而又馬虎。在先前,臭豆腐就貼餅子,再加一鍋蝦米皮熬白菜,就是好飯。如果那臭豆腐是王致和的,上面又滴了香油,就簡直能招待姑
。現在,則一包方便麪,兩
火腿腸,便可打發一餐。如果一時半會找不着開水來泡麪,幹啃方便麪就涼水,也能對付。但,即便是這種簡單的生活,也不乏樂趣。北京人是很會“找樂子”的。
“壇牆兒”和“槐樹小院”都是“樂土”
“喊一嗓子”和丁一嗓子”都是“樂子”而且越是眾人喝彩,越是神情散淡(不是裝的)。即便不過是小醬蘿蔔就窩窩頭,或者素炸醬麪拌黃瓜絲兒,也能吃得有滋有味。沒有水果麼?
“心裏美”蘿蔔就很好。寒冬臘月裏,在大白蘿蔔兒上挖個小眼兒,
一粒菜籽兒進去,再澆上點兒水,等那
芽發出來,綠盈盈地掛在家裏,
糙簡陋的
子便趣情盎然上海人的活法又不一樣。上海人
明,所以上海人活得
緻而小巧。他們的住房多半面積不大,功能卻很齊全。不少傢俱都是多功能的,而且擺放得恰到好處,既未佔地方,又錯落有致,顯然是經過了
心的設計。衣服也是不多不少的。既不會多得穿不了,壓箱底,或開
時沒法晾曬,也不會捉襟見肘,
得沒有出門的行頭。反正一年四季,都能有體面的一身。這些衣服也不一定要買。不少家庭主婦或“主男”都是能工巧匠。別人做兩條褲子的面料,他能裁出三條來,那款式和做工,也都是專業水平。吃飯當然也不會馬虎。即便尋常人家過小
子,每頓飯也得“燒幾個小菜吃吃”而且有葷有素,營養齊全。隔三岔五的,還會上街去,找一家偏僻(因此價格也較便宜)的冷熱飲店喝一小杯咖啡或吃一客刨冰;或是在一家乾淨而又實惠的小店裏點幾樣小菜,喝一杯啤酒;或是在逛街的時候,買一小塊
油蛋糕或一隻蘋果邊走邊吃。花錢不多,卻照樣享受了都市生活,既快樂又實惠,謂之“小樂惠”顯然,上海人的這種活法,北京人是看不上的。什麼“小樂惠”?簡直就是“過家家”同樣,北京人的活法,上海人也不以為然。
“找樂於”?
“窮開心”吧!
這就是城市和城市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説到底,也就是文化的差異。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説得白一點,就是“活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城市也有不同的活法。這些活法,就構成了文化。讀城,也就是讀人,讀文化。
就拿“小樂惠一來説,原本是江浙一帶的地方方言,本義係指普通老百姓的常飲食之樂。
常飲食嘛,何況又是平民百姓的,當然不會是大吃大喝,無非蝦油滷雞、葱烤鯽魚、蒿菜豆腐乾、
豆雪菜煸筍之類,甚或只不過茵香豆、花生米,再加一杯老酒,而且決不會是茅台或xo,故謂之曰“小”然而小則小矣,其樂也無窮,其趣也盎然。更何況惠而不費,所以叫“小樂惠”老作家汪曾棋寫作“小樂胃”江浙一帶地方人説話,惠胃不分,而寫作“小樂胃”大約是因其主要表現於飲食方面吧?即便如此,我以為也不能叫“小樂胃”而應該叫一小樂味”因為它追求的,不是“腹之飽”而是“口之樂”快活的是嘴巴而不是肚子,是一小口一小口品茶品菜品酒時的那種自得其樂和有滋有味,怎麼好叫做“小樂胃”江浙一帶早已有之的“小樂胃”或“小樂味”到了上海人那裏,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小樂惠”江浙人的“小樂味”多半還是農業社會的田園之樂;上海人的“小樂惠”則是現代社會的都市生活。當然,並不是所有對都市生活的享受都好叫做“小樂惠”比方説,到“百樂門”去揮金如土,就不是;在小攤點上將就着吃一碗陽
麪打發一餐,當然也不算。不算的道理也很簡單,前者太“大”而後者又並無多少“樂”可言。顯然,所謂“小樂惠”必須是“小”而“樂”者。一般地説,它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小,是“小
”、“小來來”二是
緻,喝大碗茶就不算;三是必須屬於物質享受“喊一嗓子”也不算;四則必須是
心計算安排策劃的結果,是以儘可能少的代價獲得的儘可能多或儘可能好的享受,比方説,質量既高樣式又多價錢還便宜等等。所以,不假思索地買一隻燒雞大嚼一頓不算“小樂惠”用同樣多(甚至更少)的錢,不但吃了一小碟白斬雞,還吃了有葷有素好幾盤菜外加一小杯可樂或啤酒,便是地道的“小樂惠”在這裏,第四條原則最重要。如果吃得(或玩得、穿得)雖然好,錢卻花了許多,被“斬了一記”當了“冤大頭”心裏“氣煞”哪裏樂得起來?
第四條原則最重要,還因為它是上海人的“小樂惠”不同於杭州人或其他江浙人“小樂惠”的緊要之處。杭州有民諺雲:“工人叔叔,螺螄(音“縮”);農民伯伯,雞腳掰掰”正是典型的杭州“小樂惠”
螺螄,掰雞腳,是很費時間的,然而樂趣也就正在這裏就那麼一點東西,只要你慢慢地啜,細細地品,品到
細處,就不難砸出鮮味來。這滋味既是小菜老酒的,更是人生的。人生在世,有如匆匆過客,難得的是那份自在和悠閒。螺螄
,雞腳掰掰,便正是對悠然人生的自我陶醉。也就在這悠然自得中,什麼塵世的喧囂,世道的滄桑,便都忘得乾乾淨淨正所謂“老酒天天醉,
主席萬萬歲”杭州人也天天都活得有滋味,所以還是叫“小樂味”好。杭州“小樂味”既然以自得其樂和與世無爭為旨歸,就顯然與上海“小樂惠”的
心策劃算計安排大相異趣。
這就頗有些類似於北京人的“找樂子”北京人的“找樂子”也是對人生的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自得其樂和與世無爭。會鳥、票戲、下棋、擺花草,不在乎東西好壞,也不在乎勝敗輸贏,圖的是那份隨意、自在、可心、舒坦,看重的是做這些事時的悠然自得和清淡雅緻,是那份心境和趣情。(圖五)在北京人看來“樂子”到處都是,就看你會不會“找”顯然,這和杭州人那種“一飲一酌,一醉一醒,一丘一壑也風
”的人生態度是正相一致的。這也不奇怪。北京和杭州,畢竟都是鄉土中國的田園都市,而且是有着上千年曆史的文化古城。這樣的城市,總是會有些散淡和儒雅的。這裏的人們,也總是容易把歷史和人生看穿看淡,從而變得心氣平和、滿不在乎和隨遇而安。只不過,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北京的平民更多“京都氣派”和“燕趙俠骨”而杭州平民則不免多少會有點“吳越餘韻”和“魏晉風度”罷上海就不一樣上海不是“田園都市”因此沒有那份“散淡”;上海也不是“文化古城”因此難得那份“儒雅”上海是一個擁擠的、嘈雜的、五光十
而又貧富懸殊的現代化商業
城市,上海人大多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城市中、為奢華享樂所誘惑而又為貧窮窘迫所困惑的小市民。他們的生存環境比北京人差得多,他們的生活要求又比北京人高得多,因為他們受到的物質誘惑也比北京人大得多。這就使他們更加註重實實在在的生活內容和生活質量,也會
得他們
打細算,儘可能地找竅門、鑽空子、走捷徑、撿便宜,變得“門檻
來兮”可以説,占上海人口半數以上的小市民,差不多都是這種活法,而上海的市政管理和商業服務也樂意於為這種活法提供方便,比如印發半兩一張的糧票,小吃可以搭配着買,雪花膏可以“零拷”等等。這些做法就保證了收入低微的小市民們也能過上方便、實惠、舒適而又不失體面的生活,而且還能和他們的城市一樣雅緻。
當然,要過上這樣的生活,也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必須一明”事實上,每個上海人都明白,只有依靠個人的聰明才智和
明能幹,才可能在這個社會里求得儘可能好的生活,也才可能在這個社會里活得如魚得水。所謂“小樂惠”就是對這種如魚得水狀態的自我欣賞。順便説一句,這種活法在上海,甚至還能受到別人的尊敬。我的一個上海朋友告訴我,上海最有名的西餐館“紅房子”裏有一位常客,每次點的菜點花錢都不多,地地道道的“小樂惠”然而那裏的侍應生對他卻極為敬重,服務也極為周到。上海人不是很“勢利”怎麼會尊重一個沒有錢或捨不得花錢的人?不錯,上海人也許很在乎你有沒有錢,但他們更看重“
明”更尊重“在行一。事實上,一個大手大腳胡亂花錢的外地人,在上海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尊重的。他只會被看作是“戇大”而被上海人在背地裏嘲笑。
顯然,北京人的“找樂子”也好,上海人的“小樂惠”也好,或者杭州人的“小樂味”也好,都是那些收入不多、家境不寬、手頭不富裕而又想活得好一點的普通人的活法,是對單調貧困生活的一種補充和調劑。要之,它們都是“享受人生”也都是對自己“活法”的一種欣賞。所不同者,在於北京人欣賞的是自己的“大氣”上海人欣賞的是自己的“明”而杭州人欣賞的是自己的“閒適”北京人,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
兒,萬歲爺這一畝三分地上住着,什麼世面沒見過?哪在乎生活的
細,又哪兒不能找到樂子?上海人是國際化大都市裏的小市民,外面的世界很
彩,家裏的
子很無奈,不算計也得算計,不
明也得
明。何況機會又比較均等,競爭又相對公平,再蠢的人,久而久之,也就磨練出來至於杭州人嘛,沒的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還有誰能比他們更貼近自然,更會享受人生?又還有誰能比他們更慵散,更悠閒?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嗅!
甚至就連這三種活法背後透出的無奈,也不一樣。説白了,北京的平民是皇宮王府見多了,又進不去,只好到壇牆下去“找樂於”;上海的市民則是燈紅酒綠看多了,又得不到,只好給自己來點“小樂惠”至於杭州老百姓,生活在“人間天堂”
子卻未必真那麼好過,便只好“螺螄殼裏做道場、小酒杯中當神仙”無妨説,北京人的“找樂子”是苦中取樂,杭州人的“小樂味”是忙裏偷閒,上海人的“小樂惠”則是實實在在地調劑和充實自己的生活。相比較而言,上海人更“務實”而北京人和杭州人更“審美一;上海人更“現代”而北京人和杭州人更“傳統”這是人與人的差異,也是城市與城市的差異。
因此,讀城,就像讀人一樣。你要想認識一個人,就得把他當作和自己一樣的人來看待,將心比心地和他朋友。認識一個城市也如此。我寫(讀城記》這本書1目的也在這裏:我想通過這本書,像認識我的朋友一樣來認識我所到過的這些城市。當然,也想和生活在這些城市裏的人,成為朋友。
那麼,讓我們走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