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帝國動盪第二十章廣富主義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廣富主義(ps:由於最近的理論東西比較多,大家看的太累,我非常抱歉,所以本章免費,從這一章之後,小説就可以迴歸到故事中去了,而理論的一些鋪墊工作已經完成,另外,今天一章有一萬一千字,所以,今天就沒有第二章了,希望大家諒解。)面對馬良的疑問,劉協沒有去回答,也不想回答,很多事情是很難解釋的。
中國,曾經有一段時間,甚至是數千年裏,都一直有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那就以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世界25%的人口。
這真的就是一件值得榮耀的事情嗎?劉協深深的問自己這個問題,但他很快給予這個問題一個否定的答案,恰恰相反,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和痛苦的寫照。
因為可耕種地面積少,而內部長期安定統一,人口增長速度遠快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對於在戰亂後重新建立的新帝國而言,只要適當的政策使百姓安定於生產,在人少地多的情況下,很快就可以實現農民的温飽和國家的富強。
並且讓國家在世界範圍內處於強大到無人可以匹敵的地步,但是,缺乏了進取神的國民和帝國,無法解決他們內在的人口增加問題,隨着人口的不斷增加,每個人的平均耕地面積就會急劇減少,甚至少到無法滿足基本的口糧需求,這就會產生暴亂。政府鎮壓暴亂又會增加帝國地負擔和百姓的税收,這就進一步觸發了全帝國範圍內的暴亂,終於有新的統治者誕生,在新統治者誕生後,他們就會迫不及待的將一切社會問題歸罪於前朝地亡國之君。並以他們的無德和無能來解釋社會問題。
正是因為劉協清楚地看到這些歷史表象問題背後的思路,才讓決定啓用了國子策,強迫帝國子民向外移民,尋找更加合適的耕種地。
今天地劉協。完全可以不致力於帝國中央國民院和中央治略府的誕生,不用制定《大漢帝國大法典》,不用強制推廣新經濟政策,也不用對外開拓,更不用竭盡所能得讓《大漢帝國新銀税制》通過,甚至沒有必要推廣新技術改革。
他甚至不用做任何事情,他都可以讓帝國的王朝繼續延續幾百年,而他也會毫無疑問的成為一代明君。
問題是這樣沒有任何前進的帝國,對於大漢和華夏民族而言,她真的有什麼幫助嗎。真的能夠使華夏民族和華夏文明實現蜕變嗎,真的能使華夏人永遠不淪為他人的俘虜嗎?
劉協這樣用心的推廣一個並不十分適合現行生產力關係得社會上層建築,硬推廣帝國內部新技術地改革,所希望實現的就是徹底推動大漢帝國和整個華夏民族走上一條永久強盛的道路。
以十分之一的土地養活佔據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人口,這是新的大漢帝國永遠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因為土地面積少,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華夏民族不得不用盡一切力去耕種土地,在已有的土地上不停地追求高畝產。細耕細種並不是完全和某些人説的那樣,是中華民族勤勞的體現,是中華民族優越
的體現,恰恰相反,它掩蓋了中華民族安逸求寧,寧可在一棵樹上吊死,也不願意開拓境外領土的特
,它掩蓋了各朝封建政府保守和害怕新興階級的無能,掩蓋了一個民族真正的悲哀。
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真的就那麼難以實現嗎。中國的小農經濟真地就是中國最真實的狀態嗎?
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一直黑暗了一千多年,直到14世紀以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直到十六世紀,歐洲大部分地區的經濟生產能力才有質的提升,其後才有了工業革命的開始。工業革命開始於珍妮紡紗機。而珍妮紡紗機就真的很先進嗎,看過珍妮紡紗機地人都知道。實際上珍妮紡紗機地真正先進地方只有一點,那就是從水平紡紗變革為立式紡紗。
英國人用了三個世紀才摸索出這個變革,卻只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將立式紡紗機從原有單機三錠提升到單機三百錠,將紡紗業地生產效率提升了一百倍。
所以説,歷史和經濟的變革,是有其社會基礎的,但生產力的提升通常是一個非常微小的變革導致的,這是社會的必然,也是歷史的偶然。
大漢帝國目前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現象讓劉協堅定了一個認識,那就是中國小農社會經濟並不是古代中國唯一的社會狀態,她是封建統治集團保守主力的產物,一旦統治集團提前轉變為新興階級,並且為了自己和新興階級的利益,不斷出來新的律法確保新興集團的利益,落後而保守的中國就不會再存在了。
從景山基社開始,大漢帝國的皇室集團就已經優先進入了新興階級,而大漢帝國的官僚集團則在帝國的扶持下,搶先一步進入了新興階級,這就是帝國現在變革越來越容易的基礎,也是帝國從商社出現之後,開始迅速加速膨脹的本原因。
當社會原有統治階級在政策的強制推行下,被迫進入新興階級,並從中獲利,從而觸發了大漢帝國新經濟集團和平掌權的契機。
在世界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曾經有過這樣的歷史,重來沒有過,所以美國經濟歷史和歐洲經濟歷史都已經不能成為現階段大漢帝國發展的參照物。
從大漢帝國開始強制出現商社,到最終演化出大規模的商社。這是一個逆歷史地行為,大漢帝國建立國家銀行也是逆歷史的行為,強制推行現代貨幣體制也是逆歷史的行為,甚至從大規模推廣翻車和鐘錶齒輪工藝的發展,強制執行國民院制度和皇、法兩權分離都是逆歷史的行為。
劉協知道自己三十年來一系列強制法令和新政體地改革能夠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基礎是帝國經濟的穩定,而這個穩定首先取決於早年的荊州細耕細種體制,在荊州經濟實力大幅度提升地時候,適時的引入了農場經濟和商社經濟。按正常的歷史進程,自然的走下去,發展到農場經濟和商社經濟,這或許需要幾百年的時間,可在劉協的控和強制扶持下,新經濟體制終於體現了他的優越
,為大漢帝國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內,培養了一大批新生經濟獲利者和其利益集團。
各地學府的成立和新技術的不斷刺,包括帝國強制地扶持和大面積對外掠奪,使本來需要幾百年才能完成的新經濟利益集團的積累過程迅速縮短。在短短二十年後,他們就開始追求更大的利益,甚至在劉協的執意扶持下,依靠劉協手中的軍權,和平的奪過國家的立法權。
劉協的每一次社會變革,都沒有強制使新政策跳過現階段經濟水平過多層次,而是隻跳半步,其內在地思路就是永遠比歷史快半步,而不是一步。這是劉協三十年不斷改革中最妙的一點,那就是掐住新利益集團的潛在需求,提前改革,不讓生產力受到制約。
在劉協執政的三十年內,大漢帝國的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從來沒有受到政策的制約,就彷彿火車踏上了鐵軌一般,一直向前加速運動,並且隨着慣力保持不變。其平均運動速度也越來越快,而這個慣
力就是劉協不斷提前半步頒佈的新律法和新興階級內在擴大利益的需求。
是的,沒有必要再去懷疑了,劉協告訴自己,帝國新時代已經徹底打開,曾經是自己一個人用力推開這扇門。可現在。所有地帝國新興階級都在和他一起用力推開這扇門。
封建社會跨向資本主義社會,最難邁過去的坎有兩道。一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二是封建君主和統治集團對新興階級的壓迫,如今的大漢帝國已經邁過了這兩道坎,走向了工業革命,但他沒有走向純粹的西方式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在中國國情的基上,走向了二元君主制地中央集權民主帝國,走向了一種前歷史世界(即劉協原生歷史階段,也就是我們所處地世界)中完全沒有出現過的國家制度,這種國家制度存在地
本就是從自然哲學中誕生的道教信仰,這種極其特殊的信仰對生產力沒有約束作用,反而起到了催化作用,這種既狂熱而又理
的宗教信仰確定了帝國中皇權和法權的和平共處與平衡約制時代。
道教讓學者和普通人對自然科學保持了強大而狂熱的崇拜和探索神,讓帝國子民在保持神秘信仰的同時,奠定了對社會公德和法律的尊重意識,確立了皇權等同宗教權利和神權的基本思維,確定了皇帝非管理者而是保護者的全華夏民族範圍內的統一認識。
劉協通過自己的努力,向整個帝國傳輸了一種理念----大漢帝國的皇帝並非帝國的擁有者,而是帝國的保護者,是整個帝國的保護神。
無論是民間還是新興階級,甚至是皇室內,劉協都將這一理念通過行動和立法確定了這一統一意識,併力求使皇室也嚴格明確這一認知,接受這種認知。
當整個帝國都明確了這種認識,皇室的子嗣就會習慣這種認識,當皇室範圍內的所有子嗣都接受這一認識,帝國的每一代後裔和繼任者,都會以該認知為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