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文明之爭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阿合馬和忽必烈一番密議的結果,就是宋朝小朝廷乃是疥癬之疾,而海都等人則是心腹之患,忽必烈斷然決定,真金即刻返回大都,監國,而忽必烈親自率師北上,戰海都的聯軍。

並且忽必烈明言敢諫者殺無赦,因此就是真金,也不得不閉嘴了。

話説那頭,蕭統這次的行動,成功的帶回十餘萬百姓,這樣的話,台灣島上已經有三十餘萬眾,而且元廷的遷界海進行的並不順利,每還是有大量的百姓渡海來投,島上人口正不斷增加中。

而由於這次行動,宋軍也趁機和粵東閩北幾個不受蒲家控制的中小型家族達成了默契,由他們向台灣走私物資,而台灣則給予他們島上的物產,當然,支付必須用金銀,不過蕭統心中有數,如果一切順利,按照現在的模式下去,很快台灣就能完全自給。

島上人多了,事情也就自然多起來,這麼多人拖家帶口的上島,小朝廷自然得給予安置,沒有家眷的還好點,直接朝軍營裏一扔就完事,也沒什麼爭議,可是那些拖家帶口的就麻煩了。

嘴裏早就淡出鳥的各地縣令們,這次可一下子活泛起來,畢竟當官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管人麼,長期以來自己手底下都沒幾個人,讓這些縣令們深深覺得臉面無光,如今島上呼啦啦湧入了這麼多百姓,把搶來讓自己官,沒事收收税審審案的,多威風?

因此,這一次各縣居然都在台南港設了點,專門等着接人呢。

不消説,各縣都大顯神通,台北來人最多,基隆陣勢最大,台東説的最好聽,總而言之,這年頭能想到的法子,像吹吹打打許願給錢,基本他們都想到了,什麼安家費生孩子錢,一點不少,而得知消息的蕭統,乾脆付之一笑,反正人來了就好,剩下的怎麼折騰,蕭統決定放手讓他們去作。

如今台灣島上的局勢已經大概穩定,而大陸上,由於海都等人的緣故,結合忽必烈第一次攻打倭國的事實,三五年之內,台灣基本是安全的,而這三五年的時間,也就是蕭統事業能否成功的關鍵。

台灣的事情,説實話已經花樣不大,無非種田練兵生孩子,然後隔三岔五對剩下的官員們進行先進教育,以保持他們的戰鬥力的進取心,而蕭統深知,單單靠台灣一島的人力物力,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和大陸相抗衡,唯一的法子,只有向外發展。

歷史上的鄭經,利用台灣得天獨厚的優勢,大力發展遠洋貿易,台灣的商船遍佈四海,台灣之富庶,天下罕有,就是這樣,在施琅背叛民族投入韃子後,依然不堪一擊,而蕭統面臨的敵人,兇殘不比韃子差,漢不比韃子少,他必須做的更大,更強,才能取得勝利。

單靠種田,是無法戰勝敵人的,而蕭統並不記得噴氣機衝鋒槍是怎麼做的,也沒本事讓數萬宋軍一年內機械化,靠科技革命也無法迅速成功。

那麼,蕭統唯一能做的,只有文明革新。

這麼説,倒不是蕭統想在宋朝這個年代搞什麼民主自由,沒有疑問,蕭統在那個年代由於對紅集團惡的痛恨而醉心於民主自由,可是在宋朝這個時代,蕭統必須比其他的君王更專制,更壓迫百姓的自由,才有可能為子孫後代爭取能改變命運的機會,不然,當劣等民族的血摻雜進華夏正統的血脈,當腥臭的生混染了酒香茶味時,一切都晚了。

文明,華夏文明幾千年來都是黃的大陸文明,不庸置疑,以儒學為正統的黃文明,創造了燦若星漢的華夏奇蹟,讓五千年禮儀之邦,在後世那個禮崩樂壞寡廉鮮恥的年代,依然能靠祖宗的成就四處招搖撞騙,聊以自

只是,明明我中華有萬里海疆,為什麼我們要放棄擁抱大海,而選擇擁抱黃土呢?

蕭統小時候,曾經一度有有識之士提起過這個問題,後來,卻因為一羣暴民和一堆老朽的緣故,而讓中華民族的自省再次推遲。

一個不敢面對自己的失敗,不敢承認自己的不足的民族,是一個自卑而怯懦的民族,極度的自尊就是極度的懦弱,而這一切,漢民族,卻是最明顯的體現。

站在礁石上,看着大海的波濤拍打着岩石,蕭統心中風雷盪,他,第一次真正有了引入藍海洋文明的衝動。

大海本來就是人的故鄉。在地球的突變中,大海曾經庇佑和延續了人類祖先的生命。後來,當人類重新回到大陸的時候,他反而不適應了。為了戰勝陌生的環境與內心的恐懼,人類被迫極力發展自己的後天適應,從而創造了文明,同時也完成了人本身的進化過程。

可是蕭統知道,人類文明前,人類的先祖,就敢於跨過萬頃波濤,渡海去遠方,來開闢新的家園,可是,當人們定居下來,開始種地,開始繁衍,開始聚集,開始形成階級,開始有了國家和軍隊,人民怯懦了,恐懼了,無數的説法被製造出來,阻嚇後來者向大海挑戰的衝動,而這一切最成功的,無疑就是儒學。…非要深究的話,這幾章俺夾帶了點私貨,大家看看即可,輕拍。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