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文明之爭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文明想要,必須有外來的推動和內在的衍生,指望當慣了奴才的中國人能團結起來走向大海,無異於痴人説夢。

那麼,唯有蕭統,以皇帝之尊命令之,以國家機器動員之,以鉅額利益誘惑之,以嚴刑峻法迫之,只有自上而下的強力動員,才能扭轉中華這艘巨輪的航向。

可是這樣一來,蕭統悲哀的發現,為了民族的進步,他必須採用落後的措施,為了民族早一走向民主自由,他必須用鐵一般的專制來壓迫任何企圖自由的萌芽。

這一切,和那些鼓吹要給我們帶來民主自由社會大同的人,又何其相像呢?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當蕭統從民主自由的崇拜者,變成真正想去實行它們的時候,才發現一切是多麼的困難。

而如今,蕭統的權力來自於皇族血脈的傳承和封建土地所有者的支持,以及華夷大防的民族信仰,可是如果蕭統真的想從文明上本上來革新,那麼就意味着蕭統要和自己的權力基礎決裂。

早在神話時代,來自黃河中游的黃土區的內陸文明,已經在不斷征服下游和沿海地區了。可以説,皇帝和蚩尤的一戰,就是內陸和沿海之戰,定居和遷徙之戰,守成和進取之戰,謹慎和冒險之戰,直到今,蕭統彷彿還能從黃帝大戰炎帝和蚩尤的故事裏,聽到這歷史深處的蒙朧聲音。

後來,自稱上承天意,下順民心的周武王朝對殷商的征服,證明這股來自內陸腹地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而當紂王自焚的那一刻,華夏民族走向海洋的再一次嘗試,就這樣結束。

到了戰國晚期發生的楚敗於秦的史詩般的戰爭,可以説是以小麥作為糧食,用戰車作戰,並且是受到了遊牧民族和波斯文化影響的黃文明,最終戰勝了以大米作糧食,懂得利用大船和水上作戰,並且是受到東南亞和太平洋文化影響的蔚藍文明。

這個內陸文明的歷史勝利,是無論屈原那種搶天哭地的悲歌,還是西楚霸王那種地動山搖的反抗,都無法遏止的。

蔚藍的隱退,埋伏下一個民族和一種文明後衰退的命運。

太平洋來千古不息的藍波濤,一直在默默地召喚這個躺在大陸上的古老民族,偶爾也引起過它的動,把它的航船一直牽到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然而,蔚藍海洋的引力,比起那黃的土地來,畢竟要微弱多了。

使那黃文明具有巨大凝聚力的奧秘,就在於儒家文化在這片土地上逐漸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儒家的一整套思想,表達了內陸文明的生活規範和理想,它在東方封建社會的盛期,顯然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單一的思想統一,削弱了多元的發展,古代生活中豐富的海洋文明的因素,就像幾縷細細的清泉,淌到內陸文明的黃土板塊上,立刻就無影無蹤了。

當蕭統想起後世的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中戰爭,堂堂天朝上國卻被以前無比藐視的蠻夷們卻在我們的錦繡江山上肆,在我們的宮殿花園裏搶劫,除了憤恨外,蕭統總是悔恨,為什麼我們的先祖總是那麼不爭氣?為什麼我們不出工業革命?為什麼我們的文化總是在圈圈裏轉來轉去,而不能自我。

真正來到了宋朝,蕭統甚至還意識到,厓山落,中華固然就此沉淪,可是如果宋朝贏了,中國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就算宋朝贏了,我漢家冠裳保留,我民族血脈純正,我們能放任思想多元嗎?我們能主動走向海洋嗎?我們的知識分子能有良心嗎?

就算宋朝贏了,也有天才造出了蒸汽機炸藥,我們能不把他們當成異端説施以極刑嗎?我們能把奇人異士的想法真正落實到生產上嗎?

只有坐在海邊,蕭統才真正意識到海洋的博大和個人的渺小,只有將自己置身歷史,蕭統才發現個人的力量在歷史的長河中能濺起的花,實在難擋洪

想到這裏,蕭統不一陣灰心,自己是皇帝又如何?自己能下旨讓所有百姓獨立思考嗎?自己能讓所有的人全部去搞發明創造政治研究嗎?就算自己做了,又如何?況且,自己那個皇帝,還能當多久,還兩説呢。

正當蕭統思想陷入天人戰時,突然,遠處傳來李福的聲音,聽起來似乎很是興奮。

“陛下,陛下,金門光復了。”李福的聲音在海聲中,顯得甚是渺小,可是,這般渺小沙啞的聲音,都能透過海,再小的扁舟,也有渡過大海的時候,蕭統在這一刻,似乎突然又恢復了信心。

歷史,並不全是人民羣眾創造的。

喚來李福,李福卻動的話都有些説不清楚了,了好一會氣,才説道:“陛下,張樞密傳來急報,國舅爺突然放火,範將軍呼應及時,金門光復,我軍幾乎毫髮無傷。

説罷,李福迅速遞上了戰報,而急切的蕭統看完後,居然高興的忍不住狂喜而大笑起來。

誠然,壓抑已久的他,太需要這樣接二連三的勝利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