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欽賜“盤龍棍&r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貓貓看書,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其時的漕運總督叫張大有,正因為漕船中人,品類不齊,爭權奪利,好勇鬥狠,常常鬧事;甚至為了爭過閘、爭河道,拋棄漕船,上岸械鬥。使得張大有深為頭痛,有此三人——翁巖、錢堅、潘清;“法名”稱為翁德惠、錢德正、潘德林來帶領約束,自然求之不得,因而賦予好些特權。

開香堂收徒弟,也是特權之一,因為非此不足以建立倫理關係,執行“家法”相傳翁祖收徒弟人人;錢祖收徒弟二十八人;潘祖收徒弟三十六人,合八仙、二十八宿、三十六天罡之數,總計七十二人,成為七十二地煞。這三幫的徒弟,猶似大族的叔伯弟兄,幫中稱為大房、二房、三房。

三祖師分幫承運,八省調兌,自稱為“糧米幫”又名“漕幫”外人則稱之“青幫”或“清幫”幫中立下二十四個字派:“清淨道德、文成佛法、能仁智慧、本來自、圓明行理、大通無學”三房弟子,均依家譜字派起名。同時在杭州拱宸橋,運河起點建立家廟及糧幫公所,訂立十大幫規、香堂儀式、孝祖規則、五戒十條、家法禮節。缺席大備,勢力增。

但不知如何,亦可能是三房勢力太大,兼以播祖是杭州人的緣故;翁、錢二祖忽萌去志,要作外之遊。潘祖苦留不獲,只得含淚送別;從此由潘祖—個人“領幫行運”而幫中亦就全是“三房”裡的天下了。

過了兩年,潘祖見兩位師兄雲遊未歸,思念不已,親自到口外尋訪,毫無下落。於是轉道五臺山去參陸祖——五臺山分東西南北中五臺;北臺華嚴寺以北三里,有座紫霞,為安清、陸家廟以外的另一處“聖地”因為相傳幫中金、羅、陸三祖,都在此處修道。

到了紫霞拜見師父,叩詢兩位師兄的下落,羅祖開示:他們倆已有極好的結局,無庸尋訪。同時賜潘祖“天書”兩部,一部叫“定國天書”、一部叫“石匣天書”;以後連同歷代祖師遺像、家譜,以及各種經典,一起秘藏在家廟第五進的藏經樓上。

當時潘祖已知翁、錢已經下世,身未能覓得,只好回到杭州,在拱宸橋糧幫公所附近,覓地建立兩座衣冠冢,歲時祭掃,略申心意。當然,由此開始潘祖受三房弟子的公請,統帶全幫;正式“定於一”了。

這樣到了雍正十三年六月初六,潘祖的糧船經過黃河楓林閘下,忽起颶風,一時天昏地暗,波濤壁立,大小船隻翻覆沉沒的,不知几几,號陶呼救,慘不忍聞;潘祖坐的雖是一隻滿載可裝漕米一千二百石的“太平舟”中間大桅,竟亦折斷。潘祖見此光景,想起遭此大創,將來追究責任,賠糧賠船,是個不了之局;憂急攻心,立即口吐狂血,一慟而絕。

等到風稍定,收拾殘局,查點糧船,損失三分之一;糧幫弟子死了一百多。糧幫經此鉅變,不能不商議善後;首先就要重新推舉一位幫主。於是召集各幫當家會議,公推王伊統領全幫事務。

王伊在幫中稱為“王隆祖”字德降,又號降祥;是潘祖“開法領眾”的大徒弟。

“開法領眾”俗稱“開山門”開山門徒弟與關山門徒弟一頭一尾,向來在“同參弟兄”中具有極優越的地位;這個傳統也可以說,就是王降祖造成的。因為與潘祖同鄉的王降祖,秉謙和,誠敬待人,而且才大如海;糧幫由他統帶以後,在最小的師弟,也就是潘祖的關山門徒弟,幫中稱為“蕭隆祖”蕭隆山協助之下,一切事務,越發井井有條,蒸蒸上了。

王降祖的徒弟,據說有九千七百八十四人。開山門的就是蕭降祖的長於蕭少山;在幫中屬於第六代成字派,所以法號叫做成毅。

蕭隆祖的開山門徒弟,卻是王降祖的兒子,這也是古人易子而教的意思。王降祖這個兒子名叫王均,字子祥,法號成傑;他有個徒弟名叫陸隆,湖北武昌人,後來出家做和尚,當了靈隱寺的方丈,剃度的法名叫悟道;幫中的法名叫佛獻。

悟道有個徒弟,也是和尚,法名有點像比丘尼叫做碧蓮;幫中法名叫法敬,是鎮江金山寺的當家。這個老和尚,據幫中相傳,就是乾隆皇帝人幫“孝祖”的本師。

入幫投師,開大香堂的時候,要有所謂“三幫九代”;三幫是本師、傳道師、引見師。

師父的師父稱為師爺,師爺的師父稱為師太,合稱三代;本師、傳道師、引見師各有三代,合之即為九代。乾隆皇帝的“三幫九代”本師就是碧蓮,師爺悟道,師太成傑。

相傳乾隆皇帝人幫是在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的時候“孝祖”的地點在鎮江金山寺。隨後到了杭州,曾做眼私訪拱宸橋的家廟及糧幫公所;那時還是王降祖統帶全幫。曾蒙傳諭嘉獎。又因幫中子弟太盛、難免滋事,特賜“盤龍”一條,作為幫中家法。

這些傳說,年深久,真相不明;說乾隆皇帝曾經入幫,當然是齊東野語。但盤龍卻確有此物。

清幫的家法有二,一種名為“香板”又名“黃板”翁、錢、潘三祖所置。是塊樟木板。尺寸都有講究,長二尺四寸,按一年二十四節氣;寬四寸,按一年四節;厚五分,按五方。板上一面寫“護法”一面寫“違犯家規,打死不論”這條香板,掛在家廟佛堂香案的右面。

左面就是“盤龍”是一條按三十六天罡,十二地支之數,做成三尺六寸,厚一寸二分,上扁下圓的棗木。扁的那部分,上書盤龍一條,龍口內有“欽賜”兩個金字;上面又有五個金字:“護法盤龍”背面寫的是“違犯幫規,打死不論”;並且註明。

“上諭。時在乾隆三十年季

“欽賜”字樣,不得捏造;同時凡非欽賜,亦不得用盤龍的花樣,所以這條盤龍出於乾隆皇帝所賜,大致無疑,糧幫總當家能夠統帶分佈八省的一百二十八幫半,一萬隻糧船,就全靠這條奉旨“打死不論”的盤龍

上所寫的“幫規”就是“家法”一共十條。在翁、錢、潘三祖同主幫務時,雖有家法板,並無成文的家法;這十條家法的訂立,起於一個幫中稱為“石小祖”的臺灣人。

石小祖名叫石士寶,是三房潘安堂三十六大弟子之一。原籍臺灣,不知以何因緣,隨他父親遷居杭州。情剛猛,好打不平;也練得一身好拳腳,有個很響亮的外號,叫做“鐵骨金剛”有一年石士室打不平殺了人,逃到江蘇六合縣,落草為寇。盜首叫做“半截寶塔”王懷志,為官兵所捕,死在獄中。小嘍羅公推石士寶為頭,訂下公道約法三條:不劫殘廢孤獨、婦女孺子;不劫小本客商、僧道尼姑;不劫忠臣義士及善人。同時不準在周圍十里以內做案,犯者殺無赦。當然也有劫富濟貧的舉動,因而當地百姓對他都有好,稱之為公道大王。

但是“公道大王”行為實在離譜,為了替玉懷志報仇,邀集大房翁佑堂的弟子朱彼全,二房錢保堂的弟了黃象,以及本房同參弟兄劉玉誠到山,起事造反,殺官劫獄,闖出一場大禍。

當時正是清朝武功全盛時期,所以像石士寶那樣的造反,是一定造不出名堂來的。不過也驚動了兩江總督衙門,調發大軍圍剿;“公道大王”難討公道,清退回山。

這座山據說叫做笆斗山,官兵並不因山深林密,放棄追剿;大軍團團圍住,一步一步往裡,終於破了山寨。石士寶等四人下落不明,有的說死在亂軍之中;有的說是突圍逃往陝甘一帶,不知所終。現在開香堂,門外左右設兩爐香,右面一爐供“老官”就是船上的舵工;行船安危“老官”的關係極大,這一爐香,有崇功報德之意。另外一爐香,供的就是石、朱、黃。劉四人;幫中一輩,數典忘祖,只知道供的是“門外小爺”不知有此淵源。

有人說“門外小爺”是潘祖的書憧,那是誤會。潘祖的書債,幫中稱“姚小祖”單名一個發字,也是杭州人;生來聰明伶俐,事主忠誠,潘祖愛之如子,因而也收為徒弟,法號文銓,在潘安堂三十六大弟子,稱為“守座弟子”——此人在幫中有特權;潘祖曾將編余的糧船一百六十四隻半,賞給姚發,隨幫販運香末雜貨,自此留下半幫的名目。半幫船又名“隨運尾幫船”大多是糧幫中最“吃得開”的人假借勢力,販運京廣雜貨,北去運南貨“口空”運京貨;紹興酒在京裡稱為“南酒”大部分就是半幫船運了去的。

“小爺”為何在“門外”受香火?這就涉及清幫的家法了。當潘祖組織八省糧船之初;內求和衷共濟,外以對抗旗人,全憑誠信二字,講究用“孝順父母、熱心做事、尊敬長上、兄寬弟忍、夫婦和順、和睦鄉里、友有信、正心修身、時行方便、濟老憐貧”這“十要”來化幫中弟兄;所以雖有家法,只存名目。但石士寶殺人犯法,不比幫內的糾紛,可以用言語來“擺平”;勢必要牽涉到官府。

那時的浙江巡撫叫李衛,對於維持治安是一把好手,深得雍正的信任,特旨準他可以越境捕盜;因而可想而知,石士寶殺人一案,他本人雖已逃走,但必為幫中帶來極大的麻煩。以後殺官造反,成為叛逆,連累幫中,更不待言——全幫一百二十八幫半,唯有“杭海一幫”失傳,實際上成為一百二十七幫半;這失傳的一幫,很可能就是石士寶“當家”的那一幫,被迫解散歸併之故。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