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986年天,我搬進一個有兩面窗戶的房間,度過高中最後三個學期。

房間在五樓,兩面窗戶一面朝南,另一面向西。

朝南的窗外可看見隔壁女校的學生,這是我最大的休閒活動。

偶爾女孩們不經意抬頭看見倚在窗前的我,便會竊竊私語。

大概是說些那個無聊的男生又在偷看我們,八成是個變態之類的話。

我當時絲毫不覺得羞恥,反而會得意地嘿嘿笑,還朝她們比v。

年輕果然真好。

向西的窗外,是海的方向,也是故鄉的方向。

雖然本看不見海,但心中有海,眼中自然就會有海。

(編按:此名言佳句出自《夜玫瑰》,紅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

購此書請洽出版社書庫東北角,爬滿蜘蛛網的書堆便是。)對當時未滿十七歲的我而言,對家鄉仍然有一份強烈的依戀。

所以我想家時,就會站在向西的窗口,凝目眺望。

後來家不見了,我便關上這扇窗,不再開啟。

不過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由於具有寫作者的身份,我最害怕被問到靈來源之類的問題。

我無法說出靈來源是青少女亮麗臉龐所盪漾出的燦爛笑靨;或是佝僂老婦垂頭白髮也掩不住的斑駁滄桑等等美麗的話。

只能說出我的靈是源自對生活的受這種爛答案。

因為搬進那個房間後,我便習慣與自己相處,生活裡沒別人的影子。

我開始用心受每天經歷的人事物。

這十九年來,只要生活中讓我起了從頭開始的念頭時,我心裡便會試著回到那個房間,找尋“頭”某種意義上,那是我生命的起點。

我大概是屬於那種長不大的人,或者說本無法長大。

因為我生命的原型已在十九年前的那個房間裡被塑造完成。

之後或許可以被修飾,但樣子不會改變多少。

在我寫作的歷程中“從頭開始”的想法一共有兩次。

第一次是寫完《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之後半年。

因為寫了《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我不斷讀到別人對我的看法。

但別人口中的我或我的作品,對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

我開始到慌亂與不知所措。

因為害怕路,所以選擇站在原地。

直到我回到那個房間,重新找到不曾改變的自己。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