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八萬對十五萬河東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不得不說,河東和河北的對決,實際上,有很多無奈之處。

不論對於哪一方來說,實際上,在地形的壓制下,都是顯得艱難重重。

幷州和冀州,幽州,本就是被地上一道天然的屏障攔斬斷,分開兩旁。

太行山脈,這樣一道從北面樂平起,一直向南直到河內,廣袤的邊疆接處,便是這樣一道天險橫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全面開花的大規模入侵。

唯一能夠讓兩邊通行的地方,唯有壺關,河內兩處而已。

而壺關一直以來便被幷州所掌握,便在昔衛寧都督北並六郡防務抵擋鮮卑入侵的時候,都沒有絲毫鬆手的跡象,說起來,壺關的重要程度,從最一開始,便被衛寧緊緊的記在了心頭。

正是如此,常年有趙陽的兩萬幷州虎狼所駐守,從沒有過間斷的換防,壺關便如同一個刺蝟,讓袁紹集團頗為覺得無從下口。饒是當初衛寧膽大包天,孤注一擲的徵調了幷州三萬兵馬出奇兵偷襲涼州,但至始至終,衛寧寧肯減弱北方邊疆的實力,也沒有動過壺關一兵一卒,便能知道壺關的重要了。

可以說,奪了壺關,幷州一馬平川,便無人可擋。而扼守住了冀州和幷州之間唯一的通道,壺關的作用在一場兩州之間的爭鬥中,重要不可言喻。

進可任意出兵縱橫踏上對方的土地,退,便有壺關作為最為險峻的防禦。所以說,握有壺關的一方,便可以完全的主導住戰場。這,顯然,對於敵人來說,尤其致命。

而太行天險,攔斬斷冀州和幷州,自然在太行山以南的盡頭。還有河內和箕關作為阻撓。比起壺關這個烏龜殼子讓人咬也咬不動,偏偏忌憚萬分的天險,袁紹無可奈何,除了派遣重兵防範以外,雖是絞盡腦汁想要取得壺關,卻也遲遲沒有什麼好計。

要和河東爭鋒。自然袁紹的眼光,便放在了鄴城和河內之上。

不得不說。衛寧昔地佈局。彷彿都是將袁紹剋制得死死地。似乎從一開始起就是處處針對袁紹而劃下地大略。

不提壺關。便是鄴城實際上也是堵在袁紹喉嚨中地一顆刺。話說回來。袁紹一直沒有提起動戰端。便是對壺關和鄴城這兩毒刺地忌憚。現在。在策反呂布地時候。等於便是將其中一利刺鄴城從喉嚨中拔除。那麼也就在局面上。爭取到了一絲主動。

以此為憑據。袁紹方才有底氣和河東爭奪一二。

可在大局觀上。論起地形來說。始終對於河東還是有利地。即便能夠重新奪回鄴城。河東依舊還控制著河內和箕關。南面戰線地主動權依舊還是掌握在衛寧地手中。

正是如此。田豐才勸諫袁紹不能輕動。而應該效仿河東地新政。實惠於民。強民強國。積蓄實力。不過也是因為壺關和河內地存在。卻始終讓袁紹覺得威脅。甚至袁紹帳下無數人都覺得不應該給河東太多地時間。

畢竟。現在地河東本就是最孱弱地時候。若此刻不給他致命地殺傷。恐怕等他完全蛻變成功後。天下間。便再無人可以制衡了。尤其。掌握住了戰場主動權地河東。對於河北來說。才是最大地威脅。

袁紹現在地優勢,不在地理,卻是在於他鼓舞軍隊集結搶佔了先手,而河東的反應慢上了那麼半拍,便已經足夠他吃下鄴城。顯然。在歷城告破之後,劉備龜縮在鄴城。並不可能在支持多久。

失去了鄴城,反而成了威脅河內的尖刀,河東地反應絕對不會小。若能再破河內,可以說,袁紹的優勢便又將能再度擴大一分。

不管是河東集團還是河北集團,不約而同的都將目光放在了河內,鄴城一線,這裡肯定是河北主力聚集的方向,同樣,衛寧親自領兵統御,也是踏上這個戰場,河東源源不斷徵調的戰力,同樣,也是跟隨衛寧放在了這個地方。

河內不能丟,河東軍,不能有一絲戰敗的可能。所以衛寧親自來了,縱然他郭嘉在後方坐鎮,縱然徐榮去北面統御幷州戰線,縱然他身邊所有謀士大半都擅長處理內政而不是兵謀,衛寧依舊還是義無反顧的來到了這裡,和袁紹麾下大名鼎鼎的沮授,許攸來一場爭鋒。

衛寧一個人,就算所有人認為他出類拔萃,但他卻依舊不可能無視對手手中的這些強人,為此,他以劉曄為皇族宗正,督戰全軍地身份也使他來到了身邊,出謀劃策。

事實上,衛寧麾下,能夠棄陳宮而與其比肩的軍略人才,恐怕也只有劉曄可以勝任了,有了他的幫助,衛寧在佔據了地理優勢上,要擋住袁紹,也並非不可能。

宿命的對決,積怨已久的兩大勢力,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足夠引掉所有人眼球。事實上,有識之士,也早已經將目光放在了河內與鄴城之間,自然知道,這一道,方才是兩家真正角力的地方。

若袁紹勝,河東基不穩,必有內患紛起。若勝,則必然讓袁紹步履艱難,甚至可能功敗垂成。

無論如何,這一戰,河內的重要都不言而喻。

四月下,呂布前鋒高順破歷城,中軍呂布親領中軍兩萬,兵臨鄴城城下,將整個城池圍得水洩不通。連連強攻下,妄圖在五月到來擊破城池。

劉備從當初聯合呂布出兵青州之後,所得不過兩城寸土,如今不單單全部為他人做了嫁衣裳,反而還陷入了危險之境。

在連番手書河東求情援兵增援的同時,也是咬緊牙關防守城牆,這已經是他最後的本了,無論呂布如何強攻,都一直堅持打退了敵人地攻擊。

可他的死守顯然並沒有得到應該有了希望,河東的回覆,讓劉備的心沉到谷底。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