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八萬對十五萬河東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堅守!

區區兩個字而已,並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東西,不知道還能守上多久。

現在連咒罵呂布忘恩負義都已經沒有了氣力。守在鄴城的兵馬也不過是區區一萬多人。比起一座孤城來說,呂布的勇猛顯然帶動起了麾下大軍地積極,彷彿不要命一般要用人來堆跨鄴城高大的城牆,而得到了袁紹地扶持,顯然呂布也沒有多少後顧之憂。

劉備實在不知道,自己還能堅守到什麼時候。

鄴城岌岌可危。袁紹也沒有閒著。從青州西進地大軍七萬兵馬,在呂布奪取了本屬於劉備的範縣後,當即便屯紮了進去。做好地便是威鄴城地姿態,只要河東稍微有所異動,必然便是會受到大軍一擁而上的苦果。

是的,鄴城丟了,還有河內。河東自然可以龜縮不出,但無論在他那個新建毫無威信的朝廷大義上,衛寧不能不顧。而鄴城劉備的失敗由呂布所取代,一個親河北的勢力,更是一個瘋狂好戰的猛人。對於河內來說都不是什麼好消息。更在另外一方面說,假如讓呂布在鄴城站穩腳跟,後,河內將面對的是,無窮無盡來自鄴城的騷擾和威脅。

所以,袁紹毫不猶豫,衛寧一定會在短時間內坐不住身子,必然會有所舉動。即便他不救鄴城,但也決然不可能坐視呂布在鄴城站穩腳跟!

如今是四月下旬。呂布要破鄴城,是妄圖在五月之前。衛寧下達軍令是在四月初到四月中,也便是這短短半個月地時間,可想而之,河東的全部戰力,能集合到多少?

三分之一?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

對局勢的把持,是每個智謀之士必修地功課,顯然晚了袁紹半拍的河東,區區半個月的時間。實在太少。

倉促之間,徐晃領兵兩萬把手河內,沒有北上去救援鄴城的動向,也似乎本就是沒有實力去救援。袁紹本就是在等候衛寧先挑起戰火,顯然,河東軍,並不敢。

而後,河東四州,各州郡兵馬也在倉促集合。幷州一帶屯紮的四萬守軍並沒有花費太多的時間。但徐榮北上,便足夠讓人清晰的看到了另外一個突破口。

壺關。

袁紹自然不可能放任徐榮這樣一個名將肆。雖然對田豐不,還是當即下令讓他配合審配輔佐自己的次子袁熙,侄子高幹統合幽州,冀州剩餘的防備兵馬,合共五萬人,扼守住邯鄲,廣平,擋在壺關地前頭,勢必是不能讓對方跨越雷池半步。

相比較起來,田豐和審配雖然不合,但在這個節骨眼上,暫時不會有什麼矛盾。而徐榮一個人固然名聲在外,可田豐,審配也是智謀之士名滿天下,反而徐榮一路還被他人小覷,認為,衛寧這一舉動,反而成了一道分兵弱力的敗筆。

當然,沒有人知道,衛寧在徐榮北上的時候,深夜拜訪了一個留在安邑的人物,在對他推心置腹之下,對方欣然答應輔佐徐榮的北面戰線。

衛寧堅持的認為,有了那個人的幫助,北面被所有人不以為然的“敗筆”反而才是衛寧下得最好的一步棋子。沒有人知道那個傢伙地可怕,衛寧更不認為,在徐榮這樣一個統御兵馬的聖手下,再加上那位先生謀略,會輸給田豐和審配之間的勾心鬥角!更別提,袁熙和高幹,兩個中看不中用的犬子!

要知道,衛寧給予徐榮的權利已經儘可能的放到了最大,甚至對他們兩個人是竭盡全力的支持!

五月,在袁紹集團上下高歌的聲音中,卻是河東決然不想聽到的消息。

鄴城被呂布攻破了…

劉備和傷勢未愈地關羽在張飛奮死突圍中,殺出了鄴城,向河內靠近。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劉備地價值已經可有可無,河內將其殘兵收容,徐晃在凝重的臉下,也小心翼翼地將信函託付親兵,徹夜不休急馳向安邑而去。

八百里加急信馬踏入安邑城城門的時候,這道消息便飛快的傳遞了出來。

顯然…劉備為河東拖延不過半個月的整頓時間,實在太少。

除了趙雲已經屯兵到虎牢關。呂虔領兵到了大陽,涼州的兵馬也本還未到位。

不過如今才聚集不過六成的兵馬,顯然對上袁紹還沒有足夠地底氣。可無論如何,也不能坐視呂布橫行,鄴城一但成為了袁紹的前哨堡,站穩了腳跟。勢必將給河內帶來更大的威脅。

衛寧決定出兵了!

集合在安邑的五萬兵馬,虎牢關除去留守的一萬人,趙雲領兵一萬北上,河內徐晃的兩萬兵馬,合共八萬人馬,浩浩蕩蕩地出兵,開往了河內而去。

衛寧拖著孱弱的身體,卻是有許多時不曾親自隨軍出征了,但在這個時候。也只能硬著頭皮上去,這一戰,他輸不起。整個河東也輸不起!

出乎衛寧意料之外的是,在大軍臨行開拔之前,昔的楊氏剩餘人員,也便是前太尉楊彪,這個已經深居簡出遠離是非的人物,竟然親自上門拜訪了衛寧。

論起來,楊氏和衛氏的糾葛一直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可以說,一個失敗的家族已經不可能在這個時代再立足起來。衛寧去是為了一個承諾而一直保留著對楊氏的尊敬。對楊昀,對楊彪都沒有絲毫打壓地意思,也讓其餘人不敢擅自揣摩衛寧的用意。

不過,就算如此,兩家也決然不可能會有什麼友好的往,更不可能有楊彪這個楊氏殘存力量領袖親自登門拜訪地事情了。

但楊彪卻是來了,讓人不明所以。只有衛寧從楊彪那雙平靜的眼睛中,從他身邊那個桀驁不順的年輕人身上,方能知道楊彪的本意。

衛寧很想笑。沒想到最應該恨他的家族,偏偏在這個時候對他表了態,或許是為了楊氏的存亡,又或許是察覺到了衛寧的一些動靜,總而言之,楊彪的拜訪,名義上為了自己的兒子楊修求官,不如說,是為了將自己地兒子送到衛寧身邊。當作人質來得正確些。

姜總是老的辣。衛寧不知道一向看上去沒有什麼作為的楊彪,竟然能從氣味中嗅到不尋常的東西。也不由對他多了幾分刮目相看。

而這個表態,顯然已經是楊氏徹底對衛氏低頭的表示了。不管如何,衛寧也覺得,後的楊氏本就不會對他產生威脅。

楊修,一個聰明絕頂的狂傲書生,衛寧並不反別人在他面前炫耀智慧,所以也並不會如同曹那般對他討厭。

事實上,這樣的人,反而比起那些心計深沉的傢伙來得可愛,這樣近乎白痴般地政治頭腦和個,卻更不容易讓人提防。

衛寧應承下來楊彪的求情,當即封楊修為太尉府主簿書撰,話風已經挑明,至少是給了楊彪一個定心丸了。

在與家人所告別,在自己已經漸漸長大懂事的女兒哭鬧聲中,衛寧依舊狠下心腸,揚長而去。

只有在身上肩負著一個家庭的時候,男人才會察覺到生活的沉重。而一旦這個男人肩膀上,還擔負著一個家族,一個政權的時候,倘若稍微軟弱一點,便必然會被壓垮,難以爬起身來。

衛寧總覺得,自古多少所謂的昏君,他們或許在得到巨大權利的同時,何嘗不也是因為肩膀上的負擔而壓迫得自己不過氣來。從此刻意逃避,那本該屬於他地沉重責任,肆意妄為來追求一朝一夕地享樂,在賦予他們巨大權利的同時,比起他們本該揹負地東西,選擇哪一個,便是心智的考驗了。

很顯然,經過了在一刻不停的壓力下,衛寧的心智淬鍊已經達到了一個不小的高度,以至於他對未來的大戰沒有絲毫的退縮。

號角聲響起,在萬千人注目下,衛寧揚起了馬鞭,八萬大軍,兵指河內!而袁紹同樣動作不慢,集合了袁尚,袁譚兩子,再加上後來又添加上來的冀州,幽州後援部隊,總共十五萬,兩倍於河東的軍力也已經入駐了鄴城的範圍。

大戰一觸即!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