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四海征伐第二章大國民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國民(每一卷開局部分都有這些內容,有點枯燥,卻又不得不寫,畢竟是新卷內容的基礎,想要征伐四海,必須有理啊。)幾後,劉協當初用挽禮挽著蔡皇后和喬貴妃進入襄陽劇院的事情,在整個襄陽城掀起來了關於皇帝禮儀和大漢禮儀的討論。
劉協有時候覺得自己是非常幸運的,東漢末年是中華文明儒家罕見的一次衰落,而其很多三從四德等糟粕還沒有提出來,整個學術和民間氛圍都相對明清時代更為寬鬆,和盛唐非常接近。
在漢唐時代,青年男女之間還可以相約遊街,女子著裝也更加時尚豔麗,少男少女之間的情還可以由他們自己掌控,並沒有像明清時代那樣緊張和壓迫。
就本質而言,這個時候大漢民族還是自己的開明時代,他們樂意接受其他文明的影響,盛唐也是東西方文明融最為普遍的時代,西域、胡等民族文化不斷
納入大唐的
髓中。
實際上,中華文明從炎黃帝開始就是一種易於納其他文明悠長的文明,這從
秋時代趙國學胡
就可以看出來,那時的變法和改革此起彼伏的發生,不斷影響各地實力變化也是中華歷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其後王安石等人的變法紛紛宣告失敗,某種程度上的儒家的守舊和僵化是毫無疑問的。有一點必須首先確認,中華文明可以概括儒家。但儒家不應該簡單等同於中華文明,在中華文明的起源上,正本清源地進行思考,最耀眼的時代不是獨尊儒術,而是百家爭鳴。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則又要繼續上推到周朝。
在周朝及此前歷代,文明和歷史的深悉者都是周朝的史官,其中最為大家悉的老子。從老子出關入秦地那一代算起,就是百家爭鳴的前兆。
問題的焦點就集中在這裡,中華文明的源泉已經無法去考證,但它形成統一特並有文字記載可以從炎黃地爭鋒到融合開始,然後傳到夏、商,最後是周朝,隨著周朝的敗落和封建階級的興起,文明出現了一次
散,大量承載中華文明的資料從周朝王室守藏室蔓延向各地,各諸侯國的學者都有所掌握。但所有人都只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於是就出現了百家爭鳴。
作為周朝史籍資料散落各地前的守藏室之史官----老子,就成了那個時代唯一能夠完全掌握足夠文字資料,系統闡述中華文明特的人。
秋戰國的百家學說本質上都只繼承了中華文明的細節,並對細節進行樂擴充和改良,而老子地《道德經》卻涵蓋了中華文明各個方面,其內容涉及哲學、文學、兵學、美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堪稱為一本五千字的百科全書,這才是中華文明的正統記錄和總結者。
不可否認儒家的起始到發展。其過程中擁有太多的妙,但它本質上是繼承了周朝的禮儀,禮儀是朝代的特徵,作為以奴隸社會的禮儀特徵來闡述封建社會特
的儒家,本質上就代表了守舊和崇尚過去,雖然在儒家地積極面上,它強調了入世和救世
神,但其守舊內涵是無庸置疑的。
當到了宋末元初,道家的最後一點統治地位被佛學佔據後。中華文明無可挽回的走上一條從典範高度逐步衰落的噩夢之旅。
當代表中華文明封建主義思想的前進方向----法家逐步成,開始成為統治者默認的治國學說之後,統治者們還需要另外一種擅長守舊和保守的思想來控制百姓,並且證明統治者的正當權利與合法
,而以周禮為表,守舊為內地儒家學說就成了另外一個工具。並且將它列為獨尊之術。這樣就可以掩蓋法家的特
,所以漢朝從孝武皇帝開始的諸位皇帝都行的是掛儒家。行法家,走道家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道家本身的正統還確實是統治者無法忽視地,人們在研究漢朝初期為什麼使用道家治國地時候,總是過於強調其休生養息的特
,而忘記其對於中華文明而言,本身具有地正統
。
在中華文明還處於正統時代的時候,數學和天文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的前進是極其迅速的,直到儒家的出現和壯大,尤其是儒家所代表的對自然科學前進的鄙視和冷漠神,中華文明本身所擁有的
妙數學和天文學開始逐步衰落。
從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上來看,代表文明尖端的數學和天文學從唐朝開始之後就停止了進步,並且不斷的衰落,當後代挖開三星堆墳墓,在驚訝中華文明曾經取得的天文學和數學成就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在道家還有其地位和追隨者的時候,中華文明還是有前進動力的。
事實上,道家才是中華文明的正統繼承者,法家是道家的一個異方向卻代表封建階級正確道路的發展。
就是從尊儒開始,中華文明就出現了一些特異現象,中華民族的發展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凡是在文明層次上落後的入侵民族建立的政權都特別的注重儒家,並將它視為中華文明的正統學說,用它來統治社會,甚至在兩個強大入侵民族之間出現的明朝也是尊儒到一個極致的時代,元、明、清三代也就特別奇怪的出現了保守狀態,一改中華文明最初的進取心和積極,這些統治者並不清楚,在他們之前的中華正統文明代表的統治者更多采用的道家,儒家只是被高高的掛起來,卻沒有輕輕的放下…
到了宋朝。隨著金、元入侵,中華民族本身所具備地開化風氣黯然消失,取代上來的是儒家的奴化。
儒家能夠在中華文明諸多朝代中保持自己的正統地位,很大程度取決於儒家為皇帝服務的特,這是儒家地
。它會隨著皇帝的要求而變化,當它的統治地位難保的時候,它可以變地稍微開化一些,但如果皇帝要嚴格管制百姓。它馬上就可以變得很拘謹,成為統治者最有用的武器。
就統治武器而言,劉協已經掌握了道教,對儒家的這種特也再也不重視了,甚至是牴觸了,此後的幾
,劉協開始前往襄陽學府、長江學府、襄陽理工學府和中央太學府講課,《新道德經》也已經編定完善,在老子的原本上,除去一部分兵道抵制學說。並在其基礎上,提倡大漢帝國的百姓應該具備的國民特
,即:自立且保持團結、堅強且嚮往榮耀、守法且維持理
、尚道且尊崇自然。
《新道德經》第一頁第一條:漢之國民者,立而知眾,強而求榮,守而善思,以道為萬物之本,以道守萬物。
為了讓老百姓也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對《新道德經》做了官方的註釋。對於《新道德經》的印刷版本,劉協定為兩種,一種有爵位者和學者地緻版,一種是廉價的襄陽薄紙印製的通行版。
緻版起印量為六十萬冊,分三年印刷完,幾乎大漢所有的公、侯、伯、子、男、新六爵和所有的學子,包括郡學和軍院的學子都能夠擁有,通行版為六百萬冊,分十年印刷完。
由於《新道德經》的總字數只有六萬字。緻版的成本是三百錢一冊,通行版去掉了大量老百姓無法掌握得東西,只有一萬兩千字,成本二十錢一冊。
《新道德經》之外還有兩本書同時出現,其一是《治國論》,其二是《三尊道經》。
在《治國論》中。劉協正式在老子思想的德治基礎上。引進了意大利學者馬基雅維裡地思想。
馬基雅維裡是歐洲在博丹、霍布斯、胡克、洛克出現的一位並不為人廣知的思想家,但他確實是歐洲國家概念的提出者。在thprinthdiscoursestitulivu兩部著作中,他提出了國家的基本概念和德治學說,正是在他的思想被歐洲各國王室接受後,歐洲各國的版圖才穩定下來。
在《治國論》中,劉協第一次以大漢帝國正統也是唯一的皇帝身份出現,他提出大漢帝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結構,它涵括一切,所有組成部分都要服從中央。國家中地任何宗教、信仰和民族機構都要服從帝國管理者,國家涵括領土範圍內的一切權威,在領土範圍內,不存在高於國家的權威。
州治略府和商社、家族、個人都是大漢帝國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是據大漢帝國規定而成立的權力結構或者自願團體。
強調因為有大漢帝國才能有大漢皇帝,如果皇帝沒有能力代表大漢帝國利益,那就要在皇位繼承人中選擇更優秀的人擔任皇帝,並提出帝國雙重商議制,皇帝必須符合大漢皇帝九條約,在皇帝能力不足地情況下,一旦其能力不足情況達到皇帝九
條約標準時,中央皇廷、中央統帥府地次一級官員及御府三總祭、統帥府參謀院總祭、和中央治略府三公達成一致,可以在皇帝合法繼承人中選擇最優秀的繼承人,但人選必須有皇室內部決議,在新皇帝繼承者選出後,原任皇帝必須正式禪讓。
皇帝九條約為:一、凡大漢帝國皇帝,必須統領
軍、大漢帝國軍(漢軍)、駐防軍保衛國家疆域,如在疆域失守二十年內未能奪回者屬於九
條約內失職,必須舉行帝國雙重商議;二、凡大漢帝國皇帝,必須確保道教及道家正統地位,如遭遇內部或外域其他學說挑釁,不能維護道教及道家正統地位者屬於九
條約內失職,必須舉行帝國雙重商議;三、凡大漢帝國皇帝,任內遭遇外國或其他文明。選擇閉關自守者屬於九
條約內失職,必須舉行帝國雙重商議;四、凡大漢帝國皇帝,必須行使正常監督中央治略府權利,如國家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必須執行中央治略府三公更換事宜。如用人唯親不更換者,屬於九
條約內失職,必須舉行雙重商議;五、凡大漢帝國皇帝合法繼承人,必須為現任大漢皇帝嫡系子兄侄叔。首選子,次選兄,後選侄,最後人選為叔;六、凡繼承大漢帝國皇帝者,必須確保年紀超過二十週歲,在中央太學府太學別院學習時間超過六年,在
軍服役時間超過三年。七、凡繼承大漢帝國皇帝者,任前必須在草原、海洋、山地三種地形下各執行
軍兵役一年或以上;八、凡繼承大漢帝國皇帝者,必須系統學習道家思想,學習法學、儒學理論。系統學習財經學、數學、理學、兵學、管籌學、水利學、農學、商學、工學,初步學習天文學、蟲獸學、建築學、地理學、組織學;九、凡繼承大漢帝國皇帝者,必須能夠繼承道教教主之責。